[发明专利]在氮限制条件下具有改变的农学特性的植物和涉及编码LNT6多肽及其同源物的基因的相关构建体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43409.6 | 申请日: | 200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3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M·奥克曼;S·M·艾伦;D·劳塞尔特;S·卢克;H·萨凯;S·V·廷盖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幕尔杜邦公司;先锋国际良种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C07K14/415;A01H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波;李炳爱 |
地址: | 美国特***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制 条件下 具有 改变 农学 特性 植物 涉及 编码 lnt6 多肽 及其 同源 基因 相关 | ||
1.在基因组中包含重组DNA构建体的植物,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包含可操作地连接到至少一种调控元件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多核苷酸编码多肽,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基于Clustal V比对方法在与SEQ ID NO:18、20、22、24、26、28、30、31、33、37、38、40、41、42、43、44、45、46、或47进行比较时具有至少50%的序列同一性,并且其中所述植物在与不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的对照植物进行比较时表现出提高的氮胁迫耐受性。
2.在基因组中包含重组DNA构建体的植物,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包含可操作地连接到至少一种调控元件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多核苷酸编码多肽,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基于Clustal V比对方法在与SEQ ID NO:18、20、22、24、26、28、30、31、33、37、38、40、41、42、43、44、45、46、或47进行比较时具有至少50%的序列同一性,并且其中所述植物在与不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的对照植物进行比较时表现出至少一种农学特性的改变。
3.权利要求2的植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农学特性是选自下列的至少一种:绿度、产量、生长速率、生物量、成熟时的鲜重、成熟时的干重、果实产量、种子产量、总植物含氮量、果实含氮量、种子含氮量、总植物游离氨基酸含量、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种子游离氨基酸含量、果实蛋白质含量、种子蛋白质含量、营养组织蛋白质含量、耐旱性、氮摄取、根倒伏、收获指数、茎倒伏、植株高度、穗高、穗长、早期幼苗活力、和低温胁迫下的出苗。
4.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植物,其中在氮限制条件下与未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的所述对照植物比较时,所述植物表现出所述至少一种农学特性的所述改变。
5.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的植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农学特性是产量或生物量,并且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改变是提高。
6.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植物,其中所述植物选自:玉米、大豆、卡诺拉、稻、小麦、大麦和高粱。
7.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植物的种子,其中所述种子在其基因组中包含重组DNA构建体,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包含可操作地连接到至少一种调控元件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多核苷酸编码多肽,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基于Clustal V比对方法在与18、20、22、24、26、28、30、31、33、37、38、40、41、42、43、44、45、46或47进行比较时具有至少50%的序列同一性,并且其中从所述种子产生的植物在与不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的对照植物进行比较时表现出提高的氮胁迫耐受性或至少一种农学特性的改变,或者它们两者。
8.增加植物氮胁迫耐受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将重组DNA构建体引入到可再生的植物细胞中,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包含可操作地连接到至少一种调控序列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多核苷酸编码多肽,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基于Clustal V比对方法在与SEQ ID NO:18、20、22、24、26、28、30、31、33、37、38、40、41、42、43、44、45、46或47进行比较时具有至少50%的序列同一性;
(b)在步骤(a)之后,从所述可再生的植物细胞再生出转基因植物,其中所述转基因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和
(c)获得源自步骤(b)的转基因植物的子代植物,其中所述子代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并且在与不包含该重组DNA构建体的对照植物比较时表现出提高的氮胁迫耐受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幕尔杜邦公司;先锋国际良种公司,未经纳幕尔杜邦公司;先锋国际良种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34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