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粒子过滤的过滤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42832.4 | 申请日: | 2009-10-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68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 发明(设计)人: | A·拉扎列维奇;R·贝德;R·库尔泽;H·赖因哈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39/16 | 分类号: | B01D39/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宓霞 |
| 地址: | 德国魏***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粒子 过滤 介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介质,其包括载体层和施加于其上的微细纤维层。
背景技术
从EP 1 366 791 B1中已知一种类似类型的过滤介质。那里,在载体层上施加精细结构层,其具有纳米范围的静电纺丝纤维。然而,这种过滤介质仅显示相对低的粉尘储存能力。
已知的过滤介质在使用中显示相对高的压力损失,常常不足的级分分离度以及对源于人类和源于生物的类型的粉尘来说仅不足的粉尘储存能力。尤其在过滤大于或等于5μm的源于生物的粒子,例如孢子或花粉(Pollen),也即花粉(Blütenpollen)的情况下,又对所用过滤介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此尤其存在对过滤介质的要求,即在很高分离能力和流入侧和流出侧之间相对低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存在高粉尘储存能力。
发明内容
发明概述
本发明基于的目的因此是,提供过滤介质,其显示在良好的级分分离度和很好的粉尘储存能力的情况下相对低的压力损失。
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技术特征实现了前文所述目的。
相应地,开头提及的过滤介质的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具有第一纤维,其设计为连续双组分纤维和纺粘纤维形式,而所述微细纤维层具有第二纤维,其设计为连续熔喷纤维形式。
根据本发明,在相对低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实现了高度且有效的粒子分离。令人惊讶地已经表明,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两层过滤介质能够分离尤其是尺寸范围为5至10μm的花粉,也即花粉(Blütenpollen),而没有在流入侧和流出侧之间发生过大的压力损失。
按照本发明,载体层设计为纺粘织物的形式并且具有连续双组分纤维。按照本发明,第二纤维通过熔喷方法施加并且同样设计为连续的形式。该熔喷层令人惊讶地导致优异的机械粒子分离,特别是优异的源于生物的粒子的分离。
尽管,与现有技术相对照,未使用具有纳米范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精细结构层,而是使用具有微米范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微细纤维层,但实现了很高的级分分离度。
令人惊讶地进一步发现,由相对高孔隙率的连续纺粘纤维构成的载体层,其被同样相对高孔隙率的很低单位面积重量的微细纤维层所覆盖,显示异常高的粉尘储存能力。在此情况下,微细纤维层主要通过机械方式分离。粉尘在载体层的大孔中聚集并且另外发挥过滤作用,通过该作用细粉尘以很好的级分分离度得到分离。
因此所述目的得以实现。
双组分纤维可具有由第一聚丙烯构成的第一组分和由第二聚丙烯构成的第二组分,其中所述聚丙烯显示不同熔点。因此所述双组分纤维可以用作粘结纤维并且同样由基本上材料均一的物质制成。聚丙烯可特别好地持久荷静电。
在此背景下,熔喷纤维可以由聚丙烯制成。有利的是,所述载体层具有由聚丙烯构成的第一纤维而所述微细纤维层具有由聚丙烯构成的第二纤维。因此,在载体层和微细纤维层之间可以实现牢固的由材料决定的(stoffschlüssiger)接合。
载体层和微细纤维层的纤维可以由聚丙烯、聚酯或聚碳酸酯所制成。这些材料已证明是特别疏水且化学稳定的。另外,这些材料还显示优异的花粉分离能力。
载体层可以具有平均直径为20至50μm的第一纤维。由此,可实现相对粗大孔的载体层。
微细纤维层可以具有平均直径为1至15μm的第二纤维。令人惊讶地已经表明,具有所述平均直径的第一和第二纤维导致在高粉尘储存能力和中度压力损失情况下的高分离能力。
在此背景下,所述载体层可以优选具有平均直径为大于20μm的第一纤维,此处所述微细纤维层具有平均直径为大于1μm至15μm,优选5至15μm的第二纤维。由此,微细纤维层具有相对粗的第二纤维,其完全基本上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具有精细结构层的纳米纤维,并且在高粉尘储存能力的情况下导致流入侧和流出侧之间的低压力损失。
特别优选地,所述载体层具有平均直径为大于25μm的第一纤维。由此,过滤介质的粗大孔结构得到保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未经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28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