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闪光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80142111.3 | 申请日: | 2009-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3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3B15/05 | 分类号: | G03B15/05;G03B15/0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陈海红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闪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等中搭载的闪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此类闪光装置,已知有如下一种,其具备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向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的触发线圈,通过在放电管的各电极间施加预定的电压并经由反射部件向放电管施加触发电压,来使放电管发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188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虽然在上述闪光装置中,通过将放电管的各电极分别软钎焊于一对电极端子来连接放电管,但是,放电管的软钎焊是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的,因而作业性差,存在使生产性下降这样的问题。此外,虽然也有不进行软钎焊,而通过在互相相对的连接部间压入放电管的电极,来连接放电管的情况,但是,在该情况下,对放电管施加电极压入时的负荷,有可能发生放电管的破损。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进行放电管的软钎焊和/或压入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放电管对电极端子的连接的闪光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闪光装置具备: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具有电极的放电管、将放电管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和在放电管的各电极分别连接的一对电极端子,该闪光装置特征在于,在所述各电极端子设置有与放电管的电极连接的电极连接部,电极连接部形成为能够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上移位。
由此,电极端子的电极连接部通过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在夹持放电管的电极的方向上移位,因此在将放电管的电极连接到电极端子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放电管的电极连接到电极端子时,不需要进行软钎焊和/或压入,所以可极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主视立体图。
图2是闪光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表示闪光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闪光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闪光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闪光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闪光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闪光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放电管和端子的连接工序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闪光装置的部分剖面侧视图。
图11是闪光装置的部分剖面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该闪光装置具备:通过施加预定的电压来进行放电发光的放电管1;将放电管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反射部件2;与放电管1连接的一对电极端子3;收纳放电管1的壳体4;覆盖壳体4的外装部件5;向放电管1输出触发电压的触发线圈6;与反射部件2一体形成的触发输入端子7;和经由各电极端子3保持壳体4的保持部件8。
放电管1包括封入了氙气的公知的氙气管,在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形成阳极和阴极的一对电极1a。
反射部件2是通过弯曲加工导电性的金属板而形成的,配置在放电管1的背面侧。反射部件2具有沿放电管1的背面侧外周面呈凹曲面的反射面部2a,在反射面部2a的两端侧设有与放电管1的外周面接触的可弹性变形的接触片2b。在反射部件2的背面侧,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部位设置有与保持部件8接合的上下一对接合片2c,且在各接合片2c设置有接合孔2d。此外,在反射部件2的宽度方向两侧,上下各设置有一对在壳体4上固定的固定片2e。
各电极端子3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其一端侧在壳体4上固定,其另一端在保持部件8上固定。电极端子3具有在壳体4上固定的第一固定片3a和在保持部件8上固定的第二固定片3b,在第一固定片3a的前端设有与放电管1的各电极1a连接的电极连接部3c。电极连接部3c形成为上下一对的叉形,其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向上方和下方呈山形地弯曲。在第一固定片3a和第二固定片3b之间,设有可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动部3d,且可动部3d形成为弯曲成S形。此外,在第二固定片3b的下端设有与未图示的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3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2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信道的增强的偏振模色散
- 下一篇:阀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