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来自二氧化碳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复合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40208.0 | 申请日: | 200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7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博;李勇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J3/20 | 分类号: | C08J3/20;C08L6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来自 二氧化碳 脂肪 聚碳酸酯 复合体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来自二氧化碳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复合体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该尝试,近40年前,报道了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能够通过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的交替共聚得到脂肪族聚碳酸酯(APC)(参照非专利文献1、2)。
反应路线图(1)由下式所示
[化1]
上述APC,如反应路线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将二氧化碳(CO2)作为聚合物的骨格而进入其中。
按照上述反应路线图,通过选择各种聚合催化剂以及选择环氧化物的种类,制作多种的脂肪族聚碳酸酯(APC)成为可能。当初的催化剂是二乙基锌-水系,对基于锌的各种体系、包含其他金属的多种的催化剂系进行了研究,现在活性更高的催化剂系的探索正在继续。
最近,地球温暖化的担心急剧地高涨中,该脂肪族聚碳酸酯(APC)一跃受到关注。如果以其为塑料材料广泛地在产业界利用成为可能,则成为CO2固定化的最有力技术的可能性极高。
现在,作为地球温暖化对策,在世界中呼吁CO2的削减,当前CO2的固定在地中深部、深海中贮存化的技术认为有效。但是,仅在国内从发电厂、钢铁厂排出的CO2每年间就超过5亿吨,要求加紧构筑CO2固定化技术,作为用于其的一对策,上述的反应应受到关注。
在中国等为了进行脂肪族聚碳酸酯(APC)的产业化,将反应路线图1中的环氧化物限定为作为价格低的单体的环氧丙烷,开始进行以下所示的反应路线图2中所示的聚(碳酸丙二醇酯)(PPC)的试验生产。
[化2]
上述反应路线图2中所示的在中国的PPC,在与二乙基锌-水(Et2Zn-H2O)系不同的催化剂系中尝试了装置生产。
这些采用中试装置生产的比较上等的PPC,全部处于其分子量超过10万的水平,重均分子量(Mw)超过了40万。
但是,P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仍在30℃附近,其性质是柔软的橡胶状的塑料。此外,耐热性极低,在200℃附近容易分解。即,作为PPC的机械性能,弹性模量极小,断裂伸长率优异。这样的性质如粘合剂般,例如PPC合成后暂时成型为粒料状,将它们重叠保存的情况下,产生粒料之间粘结而无法分离的现象。如果具有该性质,例如,制成包装膜时,成型后只是将这些膜重叠放置,膜之间就会粘结,回复到本来的一张一张的膜的状态变得困难。在目前为止已知的PPC的性能方面实用上成为大的障碍的特性多,改善该特性变得必要。
如果能够开发改变现状的PPC的性质的技术,则能够期待经由PPC的新的材料的出现。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在谋求与多种树脂的共混(复合化),即使少量也使P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而提高耐热性,同时进行了其机械性质的改善的研究。
例如,有对于PPC以各种组成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熔融混炼,通过PMMA组成的增加使该共混系材料的分解温度向高温侧转移,能够作为陶瓷、金属粉末的成型加工用粘结剂、发泡剂使用的材料的发明(专利文献1)。
此外,如非专利文献3中所见,制作对于PPC使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熔融混炼的共混物,谋求机械性能改善、热分解温度的提高。
此外,有对于PPC以各种组成使聚醋酸乙烯酯(PVAc)熔融混炼,从而改善该共混系材料的机械性质的发明(专利文献2)。
或者,非专利文献4中,首先,使填料(蒙脱石)溶解于苯溶液中,然后将PPC加入该溶液,进行几小时搅拌,在蒙脱石的层中使PPC插层后,将溶剂除去而制作膜。
以机械性能的改善作为主目的,弹性模量与期待相反,以得到了改善强于2倍的结果的程度结束。
对现有例进行研究,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3的结果中,采用熔融混炼法在PPC中将树脂共混的情况下,对于PPC,如果不以超过50重量%的量将树脂共混,则不能挥发与作为通用树脂的代表的低密度聚乙烯相匹敌、或者超过其的机械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未经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02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