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互联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34631.X | 申请日: | 2009-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4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小川幸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杨勇;郑建晖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联系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互联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互联系统组合了风力发电装置等其输出变化的发电装置和具有钠硫电池的电力储藏补偿装置并向电力系统供给电力。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风力、太阳光、地热等发电的自然能源发电装置引人注目,并被投入实际应用。自然能源发电装置是一种不使用石油等有限资源而使用自然存在的无穷无尽的能源、无污染的发电装置,该发电装置能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从防止地球变暖的观点出发,引入该装置的企业、自治体等正在增加。
但是,由于从自然界获得的能源是时刻变化的,因此,要将自然能源发电装置普及化,就存在无法避免输出功率变化的问题。因此,为消除这个问题,在采用自然能源发电装置时,优选构筑互联(发电)系统,该系统组合了该自然能源发电装置和、以多个二次电池为主要构成元件的电力储藏补偿装置。
二次电池中,尤其是钠硫电池,其能量密度高、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高输出且快速响应性突出,因此,能通过同时设置用于控制充电及放电的双向转换器,使其适合于补偿在几百m秒—几秒下可能发生的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的输出变化。换言之,可以认为,对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组合了电力储藏补偿装置的互联系统是优选的发电系统,其中,所述电力储藏补偿装置以多个钠硫电池为构成元件。
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由于其发电功率是变化的,因此,在电力储藏及补偿装置中就会频繁地重复电力的输入或输出。这也就意味着构成电力储藏及补偿装置的钠硫电池要连续地重复进行充放电。其结果,暴露出了以下问题:由于不能精确地管理钠硫电池的电池放电容量,所以突然达到充电末期而不能继续充电,或突然达到放电末期而不能继续放电,致使在补偿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的输出变化的过程中被停掉。于是,构成电力储藏补偿装置的钠硫电池的各种各样的控制方法被公开(例如,参考特开2003-317808号公报)。
构成互联系统的电力储藏补偿装置的钠硫电池发挥如下功能:对自然能源发电的不稳定状态及人为或由计算机等指定的发电计划进行抑制或使其完全平缓。在互联系统中,基于预计的自然能源发电功率和电池剩余容量订立发电计划,并根据发电计划从互联系统向电力系统供给电力。另外,当长期无法期待靠自然能源的发电时(例如,如果是风力发电装置,没有风的情况),在一般的发电计划中会将发电计划值设定为0kW(即这意味着不向电力系统供给电力),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互联系统内的内部负荷的电力部分,就由钠硫电池放电来供给内部负荷的电力部分,因此电池剩余容量就会减少。
在如图1所示那样的具有风力发电装置7(自然能源发电装置)、电力储藏补偿装置5和内部负荷11的互联系统8中,如图4所示,设定发电计划值为0kW(即,设定由功率表48测定的功率PT(图4中的较粗的实线)为0kW),则在功率PA+功率PC(图4的虚线)超过0kW的情况下,钠硫电池3被充电。另一方面,功率PA+功率PC不足0kW的情况下,钠硫电池3放电以补偿不足部分的电力,则电池剩余容量就减少。
于是,如图5所示,在这样无法期待发电的情况下,将发电计划值设定在被从电力系统1供给电力的受电方向侧,就能降低放电电量,从而能抑制电池剩余容量的降低,但此时,就变为由电力系统1进行充电。也就是说,应该向电力系统1供给电力的互联系统8变为接受从电力系统1供给的电力,这是不合适的。
这样,如果将发电计划值设定在受电方向(即设定功率PT为负),则在功率PA+功率PC超过发电计划值的情况下,变为钠硫电池被充电,而在功率PA+功率PC超过发电计划值但小于0kW的情况下,变为由电力系统1进行充电。另一方面,在功率PA+功率PC小于发电计划值的情况下,变为钠硫电池3放电,电池剩余容量就减少。
或者,如图6所示,也能通过监视自然能源发电功率和内部负荷功率,改变发电计划避免由电力系统进行充电的情况,但这会增加人工负担。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联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互联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在长期无法期待靠自然能源的发电时抑制钠硫电池的剩余容量的降低。
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46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