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无效
| 申请号: | 200980134554.8 | 申请日: | 2009-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4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胁宪尚;古屋长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山梨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86 | 分类号: | H01M4/86;H01M4/88;H01M4/96;H01M8/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气体 扩散 | ||
1.一种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10),该气体扩散层(10)包括被层叠起来的导电性微粒层(2)和基材层(1),其中,
基材层(1)具有沿层叠方向贯穿该基材层的多个空孔(11);
导电性微粒层(2)具有沿层叠方向贯穿该导电性微粒层(2)的多个第1空孔(3)和多个第2空孔(4),该第1空孔(3)存在于0.5微米~50微米的第1孔径范围内,上述第2空孔(4)存在于0.05微米以上且小于0.5微米的第2孔径范围内;
第2空孔(4)的总容积为导电性微粒层(1)的所有空孔(3、4)的总容积的50%以上且小于100%;
第1空孔(3)中的容积比例达到最大的空孔的孔径D1满足下述关系式(A)、下述关系式(B)和下述关系式(C)的关系,
F1=4·γ·cosθ1/D1(A)
F2=4·γ·cosθ2/D2(B)
F1<F2 (C)
其中,F1=作用于第1空孔(3)中的容积比例达到最大的空孔的毛细管力;
F2=作用于基材层的空孔(11)中的容积比例达到最大的空孔的毛细管力;
γ=水的表面张力;
θ1=导电性微粒层(2)的与水的接触角;
θ2=基材层(1)的与水的接触角;
D1=第1空孔(3)中的容积比例达到最大的空孔的孔径;
D2=基材层的空孔(11)中的容积比例达到最大的空孔的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10),其中,
导电性微粒层(2)具有多个由碳颗粒(55)和粘合剂颗粒(56)构成的集合体(51),第1空孔(3)形成在多个集合体(51)之间,第2空孔(4)形成在各集合体(51)内部的碳颗粒(55)之间、碳颗粒(55)与粘合剂颗粒(51)之间或粘合剂颗粒(5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10),其中,
粘合剂颗粒(56)是聚四氟乙烯颗粒。
4.一种膜电极组件(100),其中,
该膜电极组件(100)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10)。
5.一种燃料电池(200),其中,
该燃料电池(200)具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膜电极组件(100)。
6.一种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的制造方法,该气体扩散层包括导电性微粒层和基材层,其中,
该制造方法包括:
第1工序,将碳颗粒和粘合剂颗粒混合并进行烧制,获得碳颗粒及粘合剂颗粒的烧结体(66);
第2工序,粉碎烧结体而获得粉状体(67);
第3工序,将粉状体(67)加工成片状而获得导电性微粒层(72);
第4工序,使导电性微粒层(72)与基材层(71)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的制造方法,其中,
第1工序具有采用电泳沉积法获得烧结体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的制造方法,其中,
粘合剂颗粒是聚四氟乙烯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山梨大学,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山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455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道智能内补口机
- 下一篇:一种直角可视视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