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升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30659.6 | 申请日: | 200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2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川口雅行;兴梠惠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明电舍 |
主分类号: | B66B11/08 | 分类号: | B66B1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许剑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升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电梯中使得电梯车厢上下运动的电梯升降装置或设备,更特别地是,涉及一种包括通过轴以悬臂方式支承的槽轮的升降装置或设备。
背景技术
图6示出一种电梯升降装置,其中,槽轮以悬臂形式支承在轴上。电梯升降装置101包括定子104和转子111。定子104包括定子芯103,该定子芯103附接在框架102的内周上。转子111包括附接在轴106上的转子芯105,该轴106通过第一轴承107(下文中称为槽轮侧轴承)和第二轴承108(下文中称为槽轮相反侧轴承)而可旋转地支承在安装在框架上的第一托架109和第二托架110上。电梯升降装置还包括槽轮112,该槽轮112安装在轴106的凸出端部部分上,该凸出端部部分向外凸出至槽轮侧轴承107的外侧。
槽轮112的外周边形成有钢丝绳卷绕表面114,该钢丝绳卷绕表面114包括成排布置的多个钢丝绳槽113(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JP53-5963U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具有上述悬臂槽轮支承结构的普通电梯升降装置中,轴106的外伸尺寸或长度D通过利用从钢丝绳卷绕表面114朝着槽轮侧轴承107的端部至槽轮轴负载中心(钢丝绳卷绕表面114的中部)的尺寸A、从槽轮侧轴承107的槽轮侧端面至槽轮侧轴承107的中部的尺寸B以及从槽轮侧轴承107的槽轮侧端面至钢丝绳卷绕表面114朝着槽轮侧轴承107的端部的距离或间距C而由以下公式1表示。
D=A+B+C 公式1
下面的公式2和3通过利用在槽轮侧轴承107的中部和槽轮相反侧轴承108的中部之间的距离E、由槽轮轴负载W施加在槽轮侧轴承107上的力L1以及施加在槽轮相反侧轴承108上的力L2而获得。
L1=W·(D+E)/E=W·(A+B+C+E)/E 公式2
L2=W·D/E=W·(A+B+C)/E 公式3
如公式2和3所示,在现有的提升装置的结构中,当需要具有较大宽度的槽轮12时,尺寸A变得更大,外伸尺寸D变得更大,因此力L1和L2增大。因此,提升装置需要更大尺寸的轴承、轴和框架,从而导致提升装置重量增加和成本增加的缺点。
甚至当槽轮宽度增加时,尺寸E可能与图6的尺寸D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加,从而不需要更大的轴承和轴。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框架和轴的长度由于尺寸E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提升装置的总体尺寸和安装空间增加,且提升装置遇到重量增加和成本增加的问题。
而且,轴由于槽轮轴负载W而受到弯曲力矩M。
M=W·D=W·(A+B+C) 公式4
在槽轮有更大宽度的情况下,尺寸A更大,且弯曲力矩M变得更大,如由公式4显然可知的那样。因此,为了解决由于槽轮轴负载W引起的轴偏转而导致的槽轮倾斜的问题,提升装置需要使用具有更大轴直径的粗轴,因此遇到重量增加和成本增加的缺点。
当槽轮宽度和槽轮负载较大时,现有系统利用双支承结构的提升装置120,该提升装置120具有在支承轴121的轴承122和123之间的槽轮124,如图7中所示。不过,在两侧支承槽轮的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在提升装置装配之后很难安装和更换槽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臂结构的提升装置,它适用于更大槽轮宽度和更大槽轮负载。
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电梯升降装置中,它包括:定子,该定子包括附接在框架的内周上的定子芯;转子,该转子包括附接在轴上的转子芯,该轴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而可旋转地支承在布置于框架中的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上;以及槽轮,该槽轮安装在轴的凸出端部部分上,所述凸出端部部分凸出至第一轴承的外侧,由权利要求1限定的本发明布置成使得槽轮包括:钢丝绳卷绕表面,该钢丝绳卷绕表面形成于槽轮的外周侧上,并包括成排布置的多个钢丝绳槽;以及轴承插入部分,该轴承插入部分形成于钢丝绳卷绕表面的内周侧,并布置成接收第一轴承,该第一轴承插入轴承插入部分中,且第一轴承在朝向槽轮轴负载中心的一侧的端面位于槽轮轴负载中心的内侧(在朝着第二轴承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明电舍,未经株式会社明电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306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滞带阻尼器组件
- 下一篇:应用程序快捷图标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