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7609.2 | 申请日: | 200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9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小田翔太;原哲彦;伊藤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5/167 | 分类号: | H02K5/167;H02K37/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固定有转子的轴被螺旋弹簧朝轴线方向施压并支承的电动机装置、轴的端部通过保持于轴承构件的球被支承成可旋转的电动机装置、以及包括对从定子的输出侧端面突出的轴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的电动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抑制轴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偏移,提出了具有沿轴线方向对轴的一端施压的推力施压部的电动机。作为用于这种推力施压部的施压元件,使用板簧或圆筒状的螺旋弹簧,但使用具有较大压力(作用力)的圆筒状的螺旋弹簧在防止轴的位置偏移方面效果更好。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在使用圆筒状的螺旋弹簧的电动机装置中,在丝杠(轴)内部收纳有推力施压部。根据这种结构,不仅能充分确保施压机构相对于轴的稳定性,还能尽量减小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电动机尺寸(电动机的全长)。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结构:在轴的端部通过保持于轴承构件的球被支承成可旋转的电动机装置中,为了防止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其轴承构件在被螺旋弹簧朝轴的轴线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保持于开口部(通孔)。也就是说,由于轴承构件在开口部内被保持成可在其轴线方向上滑动的状态,因此,在轴承构件的外周面与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存在缝隙。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如下电动机装置:在包括对从定子的输出侧端面突出的轴的输出侧端部支承的支承部的电动机装置中,在定子的输出侧端面固定有轴用框,在该轴用框的前端设有对轴的输出侧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轴通过保持于该支承部的球被支承成可自由旋转。另外,支承部被固定在形成于轴用框前端的孔内。在之前的专利文献的电动机的轴上形成有丝杠部。通常称为滑架等的被驱动体与该丝杠部卡合,并朝轴的轴线方向进退运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2801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174595号公报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将圆筒状的螺旋弹簧设置于丝杠的内部,因此会出现在将压缩螺旋弹簧收容到丝杠的内部时的作业性差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必须将螺旋弹簧收容到丝杠的内部,限制了圆筒状的螺旋弹簧的线材的直径和线材间的距离,因此也有无法对轴施加足够的压力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缝隙会引起如下问题。即、若轴承构件因缝隙而在开口部内倾斜,则由于被保持于轴承构件的球的位置变化,因而会使与该球抵接状态被支承的轴倾倒。随之,在电动机的设计上,需要在转子的外周面与定子的内周面之间设置足够的间隔,以使转子不与定子(线圈)接触。因此,存在电动机的主体部分(定子)在径向上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例如图7所示,在将小齿轮92代替上述丝杠部、并只是单纯改变成经由与小齿轮92啮合的齿轮94来输出电动机90的旋转力的结构中,由于对轴(小齿轮92)施加与其轴线方向正交方向的外力,因此会有轴用框96因上述外力而变形的情况。其结果是,会发生对轴的端部92a进行支承的支承部98的位置偏移、转子的外壁与定子的内壁干扰的情形。此外,在最差的情况下,会有轴脱离支承部98、构成支承部98的轴承构件98a脱离形成于轴用框的前端的安装孔96a这样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欲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确保将推力施压部配设于转子内侧时的良好的作业性和由螺旋弹簧对轴施加足够的压力,且能尽可能增长轴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电动机装置。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伴随轴承构件的倾倒而产生的轴的倾倒、并抑制电动机的大型化的电动机装置。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第三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具有与将来自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输出轴的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电动机中,防止因与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力作用于轴而产生的不良情况的电动机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第一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动机装置包括:在外周面上固定有转子的轴;以及将该轴的反输出侧端部朝轴线方向施压并支承的推力施压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推力施压部不仅包括将上述轴的反输出侧端部朝上述轴线方向施压并形成为圆锥状的螺旋弹簧,还被配设在上述转子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76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