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源装置以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6526.1 | 申请日: | 200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9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驹野正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源 装置 以及 具备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装置以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侧光型背光源装置以及具备该侧光型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侧光型的背光源装置是已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导光板、在导光板的侧方配置的LED光源以及反射构造物的侧光型(也称为边光型)的背光源构造体(背光源装置)。
在该背光源构造体中,导光板形成为光入射面与光出射面正交。并且,从LED光源射出的光由于被反射构造物反射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并从光出射面射出。
另外,目前,具备具有相对于光出射面倾斜的倾斜面的导光板的侧光型背光源装置是已知的。
图10是表示具备现有的一个例子的侧光型背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如图10所示,具备现有的一个例子的侧光型背光源装置510的显示装置501具备显示面板502、夹持显示面板502的上偏光板503以及下偏光板504、在显示面板502的背面侧(下侧)配置的背光源装置510以及覆盖背光源装置510背面侧的金属框架505。
显示面板502包括透明的两个基板502a以及502b。在该两个基板502a以及502b之间密封有未图示的液晶。另外,在基板502a的前面,安装有驱动用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506以及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基板)507。该FPC507通过在规定的位置折弯还配置在后述的框架515的背面侧。
背光源装置510包括多个LED511、具有来自LED511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512a的导光板512、与导光板512的光出射面512b对置的多个光学片513、在导光板512的背面侧配置的反射片514以及收纳它们的框状的框架515。
多个LED511通过焊锡层516固定到FPC507,并且配置成与导光板512的光入射面512a相对。
FPC507的配置在框架515的背面侧的部分由包括双面胶带等的粘接部件517粘接到框架515。
导光板512形成为光入射面512a与光出射面512b大致正交。另外,在导光板512的光入射面512a与光出射面512b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光出射面512b倾斜了角度θ101(例如6°)的倾斜面512c。即,导光板512形成为光入射面512a侧(LED511侧)的部分与光出射面512b侧的部分相比厚度大。
另外,导光板512从后述的粘接部件518隔着规定距离而配置。
多个光学片513包括扩散片513a、下棱镜片513b以及上棱镜片513c。
框架515通过包括双面胶带等的粘接部件518粘接到显示面板502。
在该背光源装置510中,如上所述,导光板512形成为光入射面512a侧(LED511侧)的部分与光出射面512b侧的部分相比厚度大,因此能够使从LED511射出的光更多地射入导光板512。
另外,能够减小导光板512的光出射面512b侧的部分的厚度,因此能够减小背光源装置510(显示装置501)整体的厚度。
另外,在背光源装置510中,导光板512从粘接部件518隔着规定距离而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射入导光板512的光在粘接部件518侧射出并被粘接部件518吸收。此外,在导光板512与粘接部件518粘接的情况下,射入导光板512的光易于从导光板512的与粘接部件518粘接的部分射出。并且,从导光板512射出的光被粘接部件518吸收。因此,在导光板512与粘接部件518粘接的情况下,光的利用效率降低,显示面板502的亮度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416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具备现有的一个例子的背光源装置510的显示装置501中,在导光板512中形成相对于光出射面512b倾斜的倾斜面512c,因此射入导光板512的光的一部分从倾斜面512c向显示面板502侧射出。因此,存在如下问题:显示面板502的LED511周边部分的亮度与LED511周边以外的部分的亮度相比较高(较大)。即,有均匀性降低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65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