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肥胖症的鼻塞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22367.8 | 申请日: | 2009-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5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梁;张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梁;张正平 |
主分类号: | A61M15/08 | 分类号: | A61M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刘淑敏 |
地址: | 美国弗***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肥胖症 鼻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胖症防治的医疗装置,特别是一种可使用者食欲降低、不暴食的新型鼻塞。
背景技术
肥胖症已成了现代全球性流行病,在发达国家尤甚。成年期肥胖症的形成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其它严重疾病的发展有很大关联。因此,人们渴求一种简单、有效、非药物(因而无任何副作用)的肥胖症防治方法。尽管已有许多不同的节食方法,有的用食物替代品、有的靠个人意志,但实际上还没有一个是长期有效的。
公知:我们的所谓“味觉”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我们的嗅觉。由于疾病或受伤而嗅觉缺失的人,常常也失去了以往的食欲。而当你咀嚼食物时捏住鼻子,也可短暂地显著降低、甚至消除香味的感觉。这是因为嘴内气体不能经鼻咽通过鼻腔,从而没有足够量的被嚼食物气味被鼻腔内的嗅觉感受体感受到。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不实用。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这个熟知现象的实用医疗装置。与此对照,能插入或遮住鼻孔的过滤器已经发展一百多年了。
授予Adams等的美国7138107号专利披露了使用一种药物,即钙通道阻滞剂,有意识地抑制嗅觉感官知觉,用以治疗某些与吃相关的疾病(包括肥胖症)。已知嗅球长在鼻腔内,任何基于此道的疗法几乎肯定不易于个人自己施用。既然该疗法要彻底地、长期地抑制嗅觉,在有发臭食物或火灾的情况下,它将变得有害甚至危险。此外,由于性与嗅在大脑中可能有类似的关联(在因疾病或受伤而嗅觉缺失的人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但失去了食欲,而且也丧失了性欲),该疗法可能造成强迫性禁欲的严重副作用。所以,仍然需要一种比它更安全、更简便、更有效实用的疗法。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帮助用者防治肥胖症的简便装置。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的节食方法,以使节食者利用自身的生物系统自然调节,从而无任何可觉察的副作用。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长期有效的肥胖症防治疗法。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疗法,其作用可以随意立即施加或解除。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越性将通过下列描述和附图显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鼻塞,作为能帮助用者节食的安全、简单、方便的用具。正如几个实施例所示,该鼻塞基本上包括一个单向气门和一个用不透气材料制成的圆筒形或截锥形管;该气门与该管紧扣或连接形成单向气流通道。该气门最好用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之类的聚合材料制成。该气门让来自该管一端的气流通过,而阻止来自另一端的气流。该管外部可制成各种形式以便与不同的鼻孔内壁舒适地接触、不透气地吻合。该鼻塞可分别单独插入鼻孔,也可用柔软条带将两个鼻塞连接成对使用。随着戴上或摘下,该鼻塞的效应可立即产生或消失。进食前或吃了一段时间、一定量后,可戴上该鼻塞。然后,戴塞者仍能用鼻吸气,但只能用嘴呼气。因为气流不能混带着咀嚼的食物气味流向鼻腔内的嗅觉受体,所以戴塞者不能闻到咀嚼食物的香味,从而没了胃口。而且,戴塞者不能吃得太快,进一步降低了暴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戴塞者保持着对周围环境的嗅觉。鼻塞可在饭后或随意任何时候被容易地摘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由一个活片气门和两个由不透气软壁连接的环组成的单向通气鼻塞)的剖面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由一个柔性双片气门和两个由不透气软壁连接的环组成的单向通气鼻塞)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由一个活片气门和一个弹性管组成的单向通气鼻塞)的剖面透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由一个柔性双片气门和一个弹性管组成的单向通气鼻塞)的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由一个活片气门和一个外部罩一层柔软、富弹性、不透气材料的筒管组成的单向通气鼻塞)的剖面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由一个活片气门和一个带两个柔性凸缘的筒管组成的单向通气鼻塞)的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一条软带连起来的一对单向通气鼻塞)的透视图。
图8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与一块胶带上的两个开口分别密接的一对单向通气鼻塞)的透视图。
图9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由一个柔性凸缘和一个可卸单向气门组成的单向通气鼻塞)的安装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梁;张正平,未经张梁;张正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23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