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1591.5 | 申请日: | 200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6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坂田耕一;大竹史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技高分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K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树脂 组合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强度且耐热冲击性优异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的机械性质、电学性质、其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优异,且加工性良好,故作为工程塑料用于汽车部件、电气/电子部件等广泛的用途。特别是通过配合玻璃纤维等纤维状填充剂能提高耐热性和强度,因此较多以纤维状填充剂被强化而使用。
特别是在汽车领域中,较多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为电气控制中使用的传感器、ECU的壳体材料。这里,在汽车发动机室等温度升降激烈的环境中设置的部件(嵌入成型品),为了防止由于金属与树脂的线性膨胀差产生的变形而导致的裂缝,大多通过弹性体等改良韧性,并提出了各种组合物。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3-285945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添加丙烯酸亚乙基烷基酯等弹性体,提高了耐热冲击性。然而,与无添加的物质相比虽然确认到改善效果,但耐热冲击性仍不充分,耐热水性也不充分。
另外,日本特开昭60-210659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添加丙烯酸亚乙基烷基酯等弹性体与碳二亚胺,提高了耐热水性。然而,该组合物虽然提高了耐热水性但耐热冲击性不充分。
进而,日本特开2001-234046号公报中公开了由赋予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耐冲击性的材料与芳香族多元羧酸酯化合物形成的树脂组合物的耐热冲击性优异。然而,由于添加芳香族多元羧酸酯化合物而存在强度、刚性降低的问题、还存在高温下渗出的问题。
由此,公知的是目前为了改良韧性而配合弹性体,但在为了改良韧性而配合所需量的弹性体时,存在强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研究得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冷热循环环境下具有高度的耐久性等性能、且高强度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
本发明人为了获得能够达成上述目的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以末端羧基量为30meq/kg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为主体、向其中并用配合特定量的碳二亚胺化合物、纤维状填充剂以及弹性体而成的组合物,其机械物性无大幅降低,耐热冲击性和耐水解性极为优异,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为
相对于(A)末端羧基量为30meq/kg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100重量份,配合以下成分而成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和由所述树脂组合物成型而得的成型品,特别是嵌入成型品,所述成分:
(B)碳二亚胺化合物:设(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的末端羧基量为1时,碳二亚胺官能团量为0.3~1.5当量的量;
(C)纤维状填充剂:20~100重量份;
(D)弹性体:5~15重量份。
另外,本发明为包含如下成分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
(A)末端羧基量为30meq/kg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100重量份;
(B)碳二亚胺化合物:设(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的末端羧基量为1时,碳二亚胺官能团量为0.3~1.5当量的量;
(C)纤维状填充剂:20~100重量份;和
(D)弹性体:5~15重量份。
另外,本发明为将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作为树脂材料的嵌入成型品。
进而,本发明为包含如下工序的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相对于(A)末端羧基量为30meq/kg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100重量份,配合以下成分:
(B)碳二亚胺化合物:设(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的末端羧基量为1时,碳二亚胺官能团量为0.3~1.5当量的量;
(C)纤维状填充剂:20~100重量份;
(D)弹性体:5~15重量份。
进而,本发明为包含对依据ISO527的拉伸强度为120MPa以上的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进行注射成型的成型品或嵌入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在冷热循环环境下高度的耐久性等性能和耐水解性优异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本发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组合物作为各种成型品、特别是嵌入成型品是有用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技高分子株式会社,未经胜技高分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15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