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0486.X | 申请日: | 200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7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篠原正幸;田上靖宏;石川贵子;上野佳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晓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装置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涉及能够实现导光板的薄型化的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将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的背光灯薄型化,需要省去光扩散板等付加的板,并且将导光板自身的厚度减薄。
但是,减薄导光板的厚度时,导光板如板那样变薄,因此,导光板容易翘曲。而且,在导光板容易翘曲时,背光灯的组装变得困难,并且会从导光板翘曲的部位泄漏光。因此,作为防止变薄的导光板翘曲的方法,具有在导光板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不夹入空气层,而是利用粘接剂等将导光板粘贴在液晶显示面板背面的方法。
作为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粘接有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特开平5-88174号公报)的比较例1(专利文献1的图3)中有记载。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1中,如图1所示,作为导光板12,使用两面平滑的丙烯酸板(折射率1.49),使用折射率比导光板12高的连接层13(折射率1.51的双液硬化型硅酮)将导光板12以与散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4的背面不夹入空气层的方式进行粘贴。另外,在与导光板12的两端面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由冷阴极管构成的光源15。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1中,如图2(a)所示,从光源15射出而进入导光板12内的光L从导光板12向连接层13透过,进而向液晶显示面板14射入,以处于散射状态(白浊状态)的像素进行散射,由此,向前方射出,使该像素发光。
但是,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中,连接层13的折射率比导光板12的折射率高,因此,如在图2(a)中用虚线所示的光L那样光在连接层13与导光板12的界面不进行全反射。因此,向导光板12射入的光L不能够在导光板12内进行导光,而在光源15的附近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其结果,如图2(b)的亮度分布所示,在接近光源15的部位发光亮度高且明亮,但是,在远离光源15(即,光源15彼此的中央部分)的部位发光亮度低且暗。
为了消除上述的发光亮度的不均一,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第一实施例(专利文献1的图1)中,如图3所示,在导光板12的表面部分地形成折射率比导光板12低的薄膜16,并且在与光源15接近的部位使薄膜16的面积率增大,在远离光源15的部位使薄膜16的面积率变小。另外,形成有薄膜16的导光板12经由折射率比导光板12高的连接层13而粘贴于液晶显示面板14的背面。在此,导光板12由折射率为1.49的丙烯酸板形成,作为薄膜16使用折射率为1.41的双液硬化型硅酮,作为连接层13使用折射率为1.51的双液硬化型硅酮。
在专利文献1的第一实施例中,在导光板12的表面形成有薄膜16,故而导光板12内的光在导光板12与薄膜16的界面进行全反射,由此在导光板12内导光。而且,在与光源15接近的部位,薄膜16的面积率大,因此,通过薄膜16间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变小,在到达的光量少的远离光源15的部位,由于薄膜16的面积率小,故而通过薄膜16间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变大,其结果,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整体能够实现发光亮度的均一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第二实施例(专利文献1的图2)中,如图4所示,在导光板12的表面部分地形成棱柱状的凹凸17,并且,在接近光源15的部位降低凹凸17的粗糙化的程度,在远离光源15的部位提高凹凸17的粗糙化的程度。另外,形成有凹凸17的导光板12经由折射率比导光板12低的连接层13而粘贴于液晶显示面板14的背面。在此,导光板12由折射率为1.49的丙烯酸板形成,作为连接层13使用折射率为1.41的双液硬化型硅酮。
在专利文献1的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层13的折射率比导光板12的折射率低,因此,导光板12内的光在导光板12表面的平滑区域内通过全反射而被封入导光板12内,在导光板12内导光。另一方面,向凹凸17射入的光由凹凸17被散射而向连接层13内透过,进而以液晶显示面板14的处于散射状态的像素散射而发光。而且,在接近光源15的部位凹凸17的粗糙化的程度低,因此,由凹凸17散射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小,在到达光量少的远离光源15的部位凹凸17的粗糙化的程度高,因此,被凹凸17散射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变大,其结果,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个显示面能够实现发光亮度的均一化。
在专利文献1的第一实施例中,图5(a)表示与导光板12垂直的平面内的光的指向特性。向导光板12入射之前的光的展宽(指向特性)为±90°,但是,导光板12的折射率为ng=1.49,因此,向导光板12入射之后的光的展宽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04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