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层叠体、带支撑体的显示装置用面板及它们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13551.6 | 申请日: | 2009-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7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聪;江畑研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2F1/1333;G09F9/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层叠 支撑 显示装置 面板 它们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中使用的包含玻璃基板的玻璃层叠体、包含该玻璃层叠体的带支撑体的显示装置用面板、使用带支撑体的该面板形成的显示装置用面板以及含有该显示装置用面板的显示装置以及玻璃层叠体和显示装置用面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EL显示装置(OLED)、特别是移动电话或手机等便携型显示装置的领域中,显示装置的轻量化、薄型化是重要的课题。
为了应对该课题,希望使显示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基板的板厚度进一步变薄。作为使板厚度变薄的方法,一般进行的有如下方法:在玻璃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显示装置用构件之前或者之后,使用氢氟酸等对玻璃基板进行腐蚀处理,根据需要再进行物理研磨使其变薄。
但是,在玻璃基板表面形成显示装置用构件之前通过进行腐蚀处理等将玻璃基板变薄时,玻璃基板的强度下降,挠曲量也增大。因此,产生通过现有生产线不能处理的问题。
另外,在玻璃基板表面形成显示装置用构件之后通过进行腐蚀处理等将玻璃基板变薄时,在玻璃基板表面形成显示装置用构件的过程中,产生在玻璃基板表面上形成的微小划痕变得明显的问题,即产生蚀坑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如下方法等:将板厚薄的玻璃基板(以下也称为“薄板玻璃基板”)与另一玻璃基板(以下也称为“支撑玻璃基板”)贴合形成层叠体,在该状态下实施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预定处理,之后将薄板玻璃基板与支撑玻璃基板分离。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方法:将制品用的玻璃基板与加强用玻璃基板利用玻璃基板相互的静电吸附力或真空吸附力粘合而一体化,制造使用了制品用玻璃基板的显示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用玻璃粉类胶粘剂将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板与支撑体的端部胶粘,之后形成电极图案等。
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具有对两个玻璃基板的至少周缘部的端面附近照射激光而使所述两个玻璃基板熔合的工序的显示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如下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将基板粘贴到在支撑体上设置有粘合材料层的基板运送用夹具上并通过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输送基板运送用夹具,从而对粘贴在基板运送用夹具上的基板依次进行液晶显示元件形成处理,结束预定工序后,将基板从基板运送用夹具上剥离。
例如,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一种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在支撑体上设置有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的夹具对液晶显示元件用电极基板进行预定的加工,然后对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照射紫外线,由此降低所述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的粘合力,将所述液晶显示元件用电极基板从所述夹具上剥离。
例如,在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如下运送方法:利用粘合材料将薄板暂时固定在支撑板上,用密封材料将所述粘合材料的周缘部密封,并运送暂时固定有薄板的支撑板。
例如,在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一种薄板玻璃层叠体,由薄板玻璃基板与支撑玻璃基板层叠而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玻璃与所述支撑玻璃通过具有易剥离性和非粘合性的有机硅树脂层层叠。而且,为了将薄板玻璃基板与支撑玻璃基板分离,施加沿垂直方向将薄板玻璃基板从支撑玻璃基板拉开的力即可,用剃刀的刀刃等在端部设置剥离的起始点,或者将空气注入层叠的界面,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剥离。另外,在专利文献8中,记载了预先使用剥离纸用有机硅将保护玻璃基板与TFT阵列基板层叠,组装显示装置后将保护玻璃基板剥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418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8-543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1606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8699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9-10589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252342号公报
专利文献7:国际公开第2007/018028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第2008/007622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35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