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12799.0 | 申请日: | 2009-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9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日;郑载薰;高贤秀;任彬哲;李旭峰;千珍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4B7/04 | 分类号: | H04B7/04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夏凯;谢丽娜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送 接收 下行 控制 信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有效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需要高数据传输率。因此,正在进行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的各种研究。首先,将简要描述一般MIMO技术。
MIMO是术语“多输入多输出”的缩写,并且指示采用多个发送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以便提高发送/接收数据效率的方法,而不是使用一个发送天线和一个接收天线的常规方法。也就是说,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发送器或接收器使用多个天线以便增加通信容量或提高发送/接收性能。在下文中,“MIMO”还被称为“多输入多输出天线”。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指示在不依靠单个天线以便接收一个消息的情况下收集经由若干个天线接收到的数据片(data piece)。根据MIMO技术,在特定范围中提高了数据传输率,或者对于特定数据传输率可以增加系统范围。
由于下一代移动通信需要明显高于现有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率的数据传输率,因此预计将必然需要有效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这些情况下,MIMO通信技术是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和中继器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了克服由于数据通信扩展已经达到极限的移动通信的有限传输量,MIMO技术作为下一代技术吸引了注意。
在当前正在研究的提高传输效率的各种技术当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两者中的使用多个天线的MIMO技术最引人注意的是作为在增加额外频率分配或功率消耗的情况下明显提高通信容量和发送/接收性能的方法。
图1是示出一般MIMO天线通信系统的配置的示图。
如图1所示,如果发送天线的数目增加到NT,并且同时接收天线的数目增加到NR,则理论上信道传输容量与天线端口的数目成比例地增加,不同于仅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中的任何一个中使用多个天线的情况。因此,明显提高了频率效率。可以根据通过将使用一个天线时的最大传输率R0与速率增加比相乘获得的值(Ri)来理论上增加由于信道传输容量的增加而造成的传输率。
等式1
Ri=min(NT,NR)
也就是说,例如,在使用四个发送天线和四个接收天线的MIMO通信技术中,传输率理论上是单输入单输出天线系统的传输率的四倍。
在90年代中期证明了MIMO天线系统的容量的理论增加之后,目前为止已经积极研发了实质上提高数据传输率的各种技术。这些技术当中,一些技术已经应用到各种无线电通信标准,诸如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无线局域网(LAN)。
根据目前为止对MIMO天线的研究趋势,已经积极进行了各种研究,诸如对与计算各种信道环境和多接入环境中MIMO天线的通信容量相关的信息理论的研究、对MIMO系统的无线电信道的模型和测量的研究、和对提高传输可靠性和传输率的空时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
MIMO技术包括空间分集方法和空间复用方法,所述空间分集方法用于使用经过各种信道路径的符号来增加传输可靠性,所述空间复用方法用于通过使用多个发送天线同时发送多个数据符号来提高传输率。近来,正在进行对通过将上述两种方法组合来获得两种方法的各自优点的方法的研究。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所述方法。
首先,空间分集方法包括使用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两者的空时块编码方法和空时网格编码方法。通常,网格编码方法在改善比特误码率和码产生自由度的角度是出色的,但是空时块编码方法优点在于计算复杂度简单。可以从发送天线的数目NT和接收天线的数目NR的乘积NT×NR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
其次,空间复用方法指示经由发送天线发送不同数据流的方法。此时,在接收器中,从发送器发送的数据之间产生相互干扰。接收器使用适当信号处理方法消除干扰,并接收数据。在此使用的用于消除噪声的接收器包括最大似然接收器、迫零(ZF)接收器、最小均方误差(MMSE)接收器、贝尔实验室对角分层空时(D-BLAST)接收器和贝尔实验室垂直分层空时(V-BLAST)接收器。具体地,如果发送器能够知道信道信息,则可以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27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