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服务小区改变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02164.2 | 申请日: | 2009-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1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斯蒂芬·瓦格尔;胡荣;约翰·伯格曼;德尔克·杰斯坦伯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36/30 | 分类号: | H04W36/3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潘剑颖 |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服务 小区 改变 | ||
1.一种在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124)、用户设备(110)、源小区(410)以及目的小区(420)在内的无线环境中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经由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接收由所述用户设备(110)生成的测量报告(510);
基于所述测量报告(510),经由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确定所述用户设备(110)的服务小区是否应当从所述源小区(410)改变至所述目的小区(420);
当确定所述用户设备(110)的服务小区应当改变时,经由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针对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来配置所述源小区(410)和所述目的小区(420);
使用公共网络临时标识符,经由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和所述目的小区(420),向所述用户设备(110)发送服务小区改变消息(550);以及
经由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从所述用户设备(110)接收对所述服务小区改变的确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测量报告(510)包括与在所述源小区(410)和所述用户设备(110)之间建立的通信链路相关联的质量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公共网络临时标识符包括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DSCH)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H-RNTI)。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增强小区前向接入信道(FACH)来发送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消息(5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经由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计算所述服务小区改变的激活时间,以及
其中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消息(550)包括所计算的激活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使用所述公共网络临时标识符,经由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以及所述源小区(410),向所述用户设备(110)发送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消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公共网络临时标识符包括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地面无线接入网络(TRAN)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U-RNTI),并且使用前向接入信道(FACH)来发送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下列项中的一个成立:
所述源小区(410)和所述目的小区(420)与相同的基站相关联,或者
所述源小区(410)和所述目的小区(420)与不同的基站相关联。
9.一种在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124)、用户设备(110)、源小区(410)、以及目的小区(420)在内的无线环境中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经由所述用户设备(110),向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发送测量报告(510),其中所述测量报告(510)使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确定所述用户设备(110)是否应当从所述源小区(410)改变至所述目标小区(420),并且当确定所述用户设备(110)应当从所述源小区(410)改变至所述目的小区(420)时,发送服务小区改变消息(550);
经由所述用户设备(110),监视与所述目的小区(420)相关联的共享控制信道;
经由所述用户设备(110)以及对所述共享控制信道的监视,检测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消息(550),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消息(550)包括公共网络临时标识符以及用户设备临时标识符;
经由所述用户设备(110),基于所述用户设备临时标识符来确定所述服务小区改变消息(550)是否被寻址到所述用户设备(110);以及
当所述用户设备临时标识符和与所述用户设备(110)相关联的标识符相匹配时,经由所述用户设备(110),向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124)发送对所述服务小区改变的确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测量报告(510)包括与所述源小区(410)和所述用户设备(110)之间建立的通信链路相关联的质量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21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