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物的墙板安装用框架结构、使用该框架结构的墙板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80101167.4 | 申请日: | 2009-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8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金九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光贤 |
| 主分类号: | E04F13/08 | 分类号: | E04F13/08;E04F13/09;E04F13/12;E04F1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吕俊刚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安装 框架结构 使用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借助于轻质结构来自由地调节石板等重量的建筑用内、外置材料板的安装高度及水平位置的建筑物的墙板安装用框架结构、使用该框架结构的墙板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内、外墙采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装饰,作为高级装饰材料,通常主要使用石板。
作为石板,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及人造石材等,其不断得到应用,以提升建筑物的外部美观度,保护混凝土层。
石板通常加工成四边平板形后,用于建筑物的墙体内外侧的施工。
图1是示出以往的墙板安装结构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如上述石板及用作装饰材料的重量的金属板那样的墙板借助于墙体固定装置而用于建筑物的施工,该墙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3,其由利用地脚螺栓3c和螺母3d设置在建筑物的墙体上的固定部3a和从固定部3a折曲延伸的折曲部3b构成;利用螺栓4a和螺母4b设置在固定架3的折曲部3b上,且其端部被嵌入到墙板2之间的固定板4;以及固定销5,其与固定板4的端部结合,且在墙板2之间,两端分别被嵌入到墙板2的下端部和上端部。
这里,固定架3虽然可以如上述那样,利用地脚螺栓3c直接设置固定在建筑物的墙体上,但进行地脚螺栓3c安装作业时,操作者有时要考虑地脚螺栓3c在墙板2上的安装位置,在正确的位置安装地脚螺栓3c。
此外,还出现如下问题:一旦安装了地脚螺栓3c后,确定了固定架3的位置时,便无法调整位置。
为解决这类问题,提出如图2所示的建筑物的外墙材料固定装置:将一面被切开而形成导轨部6a的字形通道部件6垂直安装在墙体上,然后,利用固定螺栓7和固定螺母8,将固定架3的固定部3a设置在通道部件6的导轨部6a上。
这种建筑物的外墙材料固定装置,可通过拧松固定螺栓7来使固定架3沿通道部件6的导轨部6a移动,从而不仅能够调节墙板2的施工位置,还能在对大小互不相同的墙板2进行施工时,容易地进行施工。
但这种建筑物的墙体材料固定装置的通道部件6,其截面为字形,为支撑重量的石板或金属板,必须选用刚性较强的铁材进行制造,这不仅导致框架的制造成本升高,还因太重而导致经济性及施工性低的问题。
此外,为了能够将通道部件6垂直固定在建筑物的墙体上,需要另外使用安装用支架(未图示),或与横向埋入到建筑物的墙体1内的H型钢(未图示)进行焊接,因此无法实现左/右,即水平移动,从而限制了墙板的自由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以往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使用轻质的非铁金属来进行制造,由此降低制造成本且容易施工的建筑物的墙板安装用框架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施工容易、可自由调整墙板的安装位置,因此可对各种大小的墙板容易施工的墙板安装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可自由调整墙板的安装位置,因此可对各种大小的墙板容易施工的墙板安装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建筑物的墙板安装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由铝材料制成,并包括:框架主体部,其截面为四边形;加强部,其从上述框架主体部的内侧面一体延伸,划分上述框架主体部的内部;移动槽部,其在上述框架主体部的四个外侧面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外侧面上,沿长度方向开放形成;以及卡挂部,其从上述移动槽部的端部向内侧弯曲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建筑物的墙板安装用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槽形成于上述框架主体部的某一个外侧面上,在与形成有上述移动槽的外侧面相对的面上具有从上述框架主体部延伸的凸缘部。
此外,本发明的建筑物的墙板安装用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卡挂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螺栓头卡挂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光贤,未经金光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11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