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线装置及无线通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000450.8 | 申请日: | 2009-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9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坂田勉;山本温;岩井浩;天利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Q1/52 | 分类号: | H01Q1/52;H01Q1/24;H01Q1/50;H01Q9/16;H01Q9/40;H01Q21/28;H04B7/04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装置 无线通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等的移动体通信用的天线装置和具备它的无线通信 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等的移动体通信无线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正在快速地发展。并 且,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不仅作为原来的电话机来使用,还实现了变形为 进行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或基于WWW(互联网)的网页的阅览等的数 据终端机。处理的信息也实现了从原来的声音或文字信息转向照片或动画 图像的大容量化,谋求通信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此外,正谋求便携式无线 通信装置对作为电话的声音通话、用于网页的阅览的数据通信、电视放送 的视听等各种应用进行处理。对于这样的状况,为了进行与各种应用相关 的无线通信,需要能够以宽带频率工作的天线装置。
当前,作为覆盖宽频带并且对谐振频率进行调整的天线装置,例如, 有如日本专利文献1所记载,在天线元件部设置缝隙来调整谐振频率的天 线装置,或如日本专利文献2所记载,在缝隙设置陷波电路(trap circuit) 的切口天线(notch antenna)。
日本专利文献1的天线装置构成为包括板状发射元件(发射板)和与 其平行地对置的接地板,还包括:供电部,其位于发射板的缘端部的大致 中央供给高频信号;短路部,其在供电部的附近将发射板与接地板进行短 路;和通过在发射板上与供电部大致对置的缘端部设置缝隙部而分别形成 的两个谐振器。通过对该缝隙部的形状或尺寸进行调整,或者通过在缝隙 部加装电抗元件或导体板,最优化两个谐振器间的耦合度。如此,可得到 具有恰当特性的小型·薄型化天线。
日本专利文献2的切口天线,要在低的通信频带谐振时,在陷波电路 的位置能够高频地使缝隙成为“开”状态,并且要在高的通信频带谐振时, 在陷波电路的位置能够高频地使缝隙成为“关”状态,这样,根据要谐振 的通信频带能够适当地变更切口天线的谐振长。
[JP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的国际公开WO2002/075853号
[JP专利文献2]JP特开2004-323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来,为了使通信容量增大而实现高速通信,出现了采用通过空分 复用来同时接收发送多个信道的无线信号的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技术的天线装置。执行MIMO通信的天线装置,为了实现 空分复用,需要通过使指向性或偏振波特性等不同来同时执行彼此为低关 联的多个无线信号的发送接收。
在日本专利文献1及2的结构中,由于虽能够改变谐振频率但供电 部只有一个,所以有不能用于MIMO通信、使用多样化方式的通信、或 自适应阵列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的结构,并能 够同时执行相互低相关性的多个无线信号的发送接收的天线装置,以及具 有这样的天线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天线装置,具有在天线元件上的规定的各位置所 分别设置的第一及第二供电端口,
所述天线元件,以作为分别与上述第一及第二供电端口对应的第一及 第二天线部来同时工作的方式,经由上述第一及第二供电端口,分别同时 被激振,
所述天线装置,具有:
电磁耦合调整单元,其设置于上述第一及第二供电端口间,使上述天 线元件的谐振频率发生变化,并且在规定的隔离频率中对上述第一及第二 供电端口间生成规定的隔离;和
阻抗匹配单元,其使上述天线元件的工作频率,从上述发生变化后的 谐振频率频移为上述隔离频率。
上述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磁耦合调整单元,是设置于上 述天线元件的至少一个缝隙。
此外,上述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天线装置,构成为具有第一 天线元件及第二天线元件的偶极天线,
上述第一供电端口,被设置于上述第一及第二天线元件所对置的第一 位置,
上述第二供电端口,被设置于与上述第一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即上述 第一及第二天线元件所对置的第二位置,
上述电磁耦合调整单元,是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天线元件的至少一个中 所设置的至少一个缝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0004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