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挥发点燃液体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51607.9 | 申请日: | 200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2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姜敦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朝阳朗瑞车辆环保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N19/10 | 分类号: | F02N19/1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卜海慧 |
地址: | 122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挥发 点燃 液体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车用液体式加热设备,特别是一种车用挥发点燃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燃油加热器作为一种独立的供热装置,已被广泛的用于汽车、船泊等各种运载机械在低温环境下取暖、化霜、冷起动等。随着燃油的日益紧缺和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不少汽车改用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更好的挥发性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现有几种车用加热器存在的缺点是:1、甩油加热器:点火时间长、耗油多、烟雾大;2、电子脉冲挥发加热器:功率小、成本高、加热时间长不适合大型发动机的启动;3、电喷雾化加热器:成本高、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车用燃油加热器的结构及性能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节油、点火和加热时间短,结构简单方便控制,适合多种车型发动机的车用挥发点燃液体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把发动机的冷却液引致加热器的热交换桶(水室)内,对发动机机体进行循环加热,进而使发动机起到低温启动作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用挥发点燃液体加热器,包括电机、输油泵、热交换装置、燃烧室和控制装置,其特征是:电机支架的一端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点火室相连通,支架另一端与输油泵支架相连接,风扇与电机连接且置于点火室与电机支架形成的密封仓内;点火塞、挥发网、气体密封桶、第一燃烧室、热电偶分别连接在点火室上;与气体密封桶连接的拦火墙安装在第二燃烧室内,并与气体密封桶、第一燃烧室、点火室相配合形成风仓;第一、第二燃烧室置于热交换内桶中,热交换外桶、热交换内桶与密封圈相配合形成水室,热交换外桶与点火室相连接,进出水口、温度感应塞及温度过热感应塞、放气阀分别设在热交换外桶上;点火塞、温度感应塞、温度过热感应塞和热电偶分别连接到电脑控制器,遥控器遥控启动电脑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节省燃油,点火和加热时间较短;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可使排污大幅降低,经济性可提高15%以上;通用性强,适于各种车型发动机。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油泵护罩、2输油泵、3电机支架、4输油管、5风扇、6点火室、7点火塞、8挥发网、9气体密封桶、10出水口、11温度感应塞、12过热感应塞、13放气阀、14热交换外桶、15进水口、16热交换内桶、17拦火墙、18第二燃烧室、19密封圈、20第一燃烧室、21热电偶、22电机、23输油泵支架、24进油管、25电脑控制器、26遥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电机支架3的一端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点火室6相连通,支架3另一端与输油泵支架23相连接,起到电机22与输油泵2的固定作用;电机支架3与输油泵支架23分别是电机22与输油泵2的安装支撑架;输油泵护罩1、输油泵支架23与电机支架3相连接,输油泵护罩1起到对输油泵2的保护作用;电机22的连端分别镶入输油泵支架23与电机支架3内,再与输油泵2、风扇5相连接起到输油与助燃风的作用;进油管24与输油管4分别连接在输油泵2上;输油管4的两端分别与输油泵2点火室6相连接,起到把燃油送到挥发的作用;风扇5与电机22相连接,并置于点火室6与电机支架3形成的密封仓内;点火塞7与挥发网8分别镶入点火室6起到点火挥发作用;点火塞7、挥发网8、气体密封桶9、第一燃烧室20、热电偶21分别连接在点火室6上;拦火墙17设置在第二燃烧室18内与气体密封桶9相连接,拦火墙17镶入第二燃烧室18内与气体密封桶9、第一燃烧室20、点火室6相配合形成风仓,第一燃烧室20、第二燃烧室18置于热交换内桶16内,形成了燃烧与助燃作用;出水口10、温度感应塞11、过热感应塞12、放气阀13、进水口15分别设在热交换外桶14上,以起到进、出水与水温的传递作用;热交换外桶14、热交换内桶16与密封圈19相配合形成了水室,起到热交换作用;热电偶21镶装在点火室6的废气出口处,起到火焰温度的测量与控制器的转换作用;密封圈19镶入热交换外桶14,外桶14与点火室6相连接,点火塞7、温度感应塞11、温度过热感应塞12和热电偶21分别连接到电脑控制器25,起到点火与温度监控作用;遥控器26可遥控启动电脑控制器25,起到遥控启动挥发点燃加热器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朝阳朗瑞车辆环保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朝阳朗瑞车辆环保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516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