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感应功能的换位导线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350524.8 | 申请日: | 2009-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4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陆炳兴;陆莉郡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统力电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32 | 分类号: | H01B7/32;G01L1/22;G01K11/3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 地址: | 21419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感应 功能 换位 导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连续感应功能的换位导线,具体地说是将传感元件随换位导线制作预埋于表面并粘结成一体,反映换位导线单线之间应力变化等,属于传感技术运用于导线加工技术。
背景技术
变压器线圈在运行中会产生振动和温升,在线路发生异常情况时,甚至会产生剧烈振动和短时高温。振动过大可能会导致线圈变形,而温度过高会使导线绝缘老化,这些现象都是造成变压器事故的隐患。在现有技术中,都是将换位导线绕制成变压器线圈之后再根据模拟分析在线圈周围选择性的布置热电偶,以达到监控温度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具有感应功能的换位导线,其利用感应换位导线绕制变压器线圈,具备随时监测线圈运行中的形变和温升的功能,可对故障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变压器事故的发生。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感应功能的换位导线,包括自粘漆包扁线、外覆绝缘层,特征是:所述自粘漆包扁线配列成窄边相互接触的两列,在窄边相靠的两列中间放置压力应变元件和热敏元件,经过扭转换位形成整束线,在整束线外缠绕外覆绝缘层形成一体。
所述自粘漆包扁线包括扁线铜导体、缩醛绝缘漆层、环氧自粘层,所述扁线铜导体外涂覆缩醛绝缘漆层,缩醛绝缘漆层外涂覆环氧自粘层。
所述压力应变元件包括双面涂覆氟树脂的聚酰亚胺基片、栅型金属丝、压敏胶带,将纯铜金属丝点焊在双面涂覆氟树脂的聚酰亚胺基片两面上,形成栅型金属丝,然后使用压敏胶带均匀覆盖所有裸露的栅型金属丝,加热后再加压固化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其利用感应换位导线绕制变压器线圈,具备随时监测线圈运行中的形变和温升的功能,可对故障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变压器事故的发生;在使用过程中状态可控,提高感应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粘漆包扁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力应变元件单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截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4所示,包括自粘漆包扁线1(扁线铜导体1-1、缩醛绝缘漆层1-2、环氧自粘层1-3)、压力应变元件2(双面涂覆氟树脂的聚酰亚胺基片2-1、栅型金属丝2-2、压敏胶带2-3)、热敏元件3、外覆绝缘层4。
本实用新型将自粘漆包扁线1配列成窄边相互接触的两列,且对传感在力的承载及导入面进行受力分析,确定传感元件的位置,将长米数的压力应变元件2和热敏元件3能够精确的放置在换位导线两列之间,将漆包扁线1按照顺序作对为方向的换位,在最外层绕包外覆绝缘层4经牵引压实形成一体,按照变压器铁芯内径卷绕即成。
所述自粘漆包扁线1包括扁线铜导体1-1、缩醛绝缘漆层1-2、环氧自粘层1-3,所述扁线铜导体1-1外涂覆缩醛绝缘漆层1-2,缩醛绝缘漆层1-2外涂覆环氧自粘层1-3。
考虑到换位导线线圈使用环境存在强涡流等电磁反应,干扰严重,并且在电磁力急剧变化时随之温度快速上升,故使用两种类型的传感元件配套使用,相互印证,热敏元件3选择光纤式热传感,压力应变元件2采用将纯铜金属丝点焊在双面涂覆氟树脂的聚酰亚胺基片2-1两面上,形成栅型金属丝2-2,然后使用压敏胶带2-3均匀覆盖所有裸露的栅型金属丝2-2,加热后再加压固化成一体。由于换位导线的长度较长,一般长度超过1000m,目前的电阻应变片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故根据传感原理制作成长带形式的压力应变元件。
使用时,外置感应器接压力应变元件2时电源连接2个极性相反的回路,根据电阻变化值即可确定绕组受力变形严重点,提早防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统力电工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统力电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50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