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金属软管视频探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50394.8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6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孙少华;毛建民;沈雁;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五○试验场 |
主分类号: | G01V8/10 | 分类号: | G01V8/10;H04N7/1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船舶专利中心 11026 | 代理人: | 张东雁 |
地址: | 65005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金属软管 视频 探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长距离通过金属软管连接的微型网络视频探测装置,特别适用于水下管道、水下洞穴、沉船、装有液体的容器等的内部探测的视频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金属软管视频探测距离很短,尤其在探测弯弯曲曲的水下管道、水下洞穴等的时候很难胜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金属软管视频探测装置,以解决对水下管道、水下洞穴、沉船、装有液体的容器等的内部探测。
一种水下金属软管视频探测装置,包括探头、探头密封外壳、探头密封外壳连接器,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所述的探头与探头密封外壳连接,探头密封外壳连接器与探头密封外壳后端相连,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与探头密封外壳连接器相连,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与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前端连接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与中间金属软管连接器相连,中间金属软管连接器又与后端金属软管连接器,后端金属软管连接器又与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连接,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又与旋转手柄连接。
所述的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和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内设有不锈钢钢丝,所述的旋转手柄上设有可转动的金属弹簧片变形控制杆,不锈钢钢丝一端与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相连,一端与金属弹簧片变形控制杆连接,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还连接有金属弹簧片,金属 弹簧片的另一端固定在中间金属软管连接器上。
所述的旋转手柄上设有弹簧片变形控制杆限位顶死机构,弹簧片变形控制杆限位顶死机构用于固定金属弹簧片变形控制杆的位置。
所述的探头后端与电缆相连,电缆通过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和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内从旋转手柄后端引出。
所述的探头包括有微型摄像头、LED照明及信号驱动模块。
所述的金属弹簧片带防腐蚀密封套。
所述的不锈钢钢丝外套有不锈钢钢丝防腐蚀管套。
本发明解决了视频探测装置探测水下弯曲管道、洞穴等软性连接及控制问题,降低视频探测装置布放与控制的难度,提高了水下金属软管视频探测装置使用的方便性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探头,2为探头密封外壳,2a探头密封外壳连接器,3为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3a为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3b为中间金属软管连接器,4金属弹簧片,5为不锈钢钢丝,5a为不锈钢钢丝防腐蚀管套,6为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6a后端金属软管连接器,7为金属弹簧片变形控制杆,8为旋转手柄,9为电缆,10为弹簧片变形控制杆限位顶死机。
图2、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水下金属软管视频探测装置,包括探头1、探头密封外壳2、探头密封外壳连接器2a,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3,所述的探头1与探头密封外壳2连接,探头密封外壳连接器2a与探头密封外壳2后端相连,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3a与探头密封外壳连接器2a相连,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3a与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3前端连 接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3与中间金属软管连接器3b相连,中间金属软管连接器3b又与后端金属软管连接器6a,后端金属软管连接器6b又与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6连接,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6又与旋转手柄8连接。
所述的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3和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6内设有不锈钢钢丝5,所述的旋转手柄8上设有可转动的金属弹簧片变形控制杆7,不锈钢钢丝5一端与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3a相连,一端与金属弹簧片变形控制杆7连接,前端金属软管连接器3a还连接有金属弹簧片4,金属弹簧片4的另一端固定在中间金属软管连接器3b上。
所述的旋转手柄8上设有弹簧片变形控制杆限位顶死机构10,弹簧片变形控制杆限位顶死机构10用于固定金属弹簧片变形控制杆7的位置。
所述的探头1后端与电缆9相连,电缆9通过波圈状不锈钢普通金属软管3和螺纹状不锈钢金属软管6内从旋转手柄8后端引出。
所述的探头1包括有微型摄像头、LED照明及信号驱动模块。
所述的金属弹簧片4带防腐蚀密封套。
所述的不锈钢钢丝5外套有不锈钢钢丝防腐蚀管套5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五○试验场,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五○试验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503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光板
- 下一篇:一键式简便GPS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