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油井下沉降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7173.0 | 申请日: | 200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9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佼科;潘晓梅;李娟;郭伟;李战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石油管理局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 |
代理公司: | 大庆市远东专利商标事务所 23202 | 代理人: | 马洪发 |
地址: | 163453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油 井下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井井下气、液分离装置,特别是涉及到一种采油井下沉降杯。
背景技术
油田现有的油井举升设备在井下工作时抽吸的是气、油、水三相混合液,混合液中的气体对人工举升装置的效率影响很大。例如,当抽油泵沉没度在正常范围(150~500m)内时,平均泵效仅为30~40%。以往研究的各类井下气、液分离装置气锚,都是混合液大量进入气锚后,通过气锚的各种流道,让液体在回旋流动中进行气、液分离。此种方法分离效率低,尤其对于井下粘度大于2mPa·s的流体时,现场应用中很难实现提高泵效、增加产量。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专利文献200310117207.9中公开此种设备,该公开文献利用延长采出液分离时间的原理,在中心管上安装多个沉降杯,通过多杯分流,大幅度降低了单杯流体的流量,保证了流体在沉降杯内的下降速度降低,从而使气、液两相流体在沉降杯内得到有效地分离。但由于其沉降杯外表面光滑,其轮廓呈流线上升型,小气泡沿杯外侧均匀分布,气泡间接触机会小,不利于小气泡的聚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采油井下沉降杯。
本实用新型的采油井下沉降杯,是由杯体构成,所述的杯体的上口为规则的齿状,杯体的下口为齿状锥形底、中央有连接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杯体的下底为瓦棱形的漏斗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连接管的管壁环周均布有向下的开口槽。
本实用新型的采油井下沉降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有效地解决了粘度大于2mPa·s的流体的气、液分离问题,从而增加了泵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采油井下沉降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采油井下沉降杯,是由杯体构成,杯体1的上口为规则的齿状,杯体的下口为齿状锥形底、中央有连接管2,连接管2的管壁环周均布有向下的开口槽3。杯体1的下底为瓦棱形的漏斗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石油管理局,未经大庆石油管理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71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平板电视机支架的锁扣装置
- 下一篇:洗衣机后控制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