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框架式承重横梁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315805.X | 申请日: | 2009-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3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定方;陈君;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9 | 分类号: | B62D21/09;B60K1/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7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承重 横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放置的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关于汽车行业在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动力电池放置的框架式承重横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汽车行业在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开发中较多地将动力电池等重载荷件布置在后地板备胎箱中,相应就需要对后地板备胎箱和后地板纵梁周边进行加强处理,以满足布置及设计要求。其不足之处就是要对后地板备胎箱进行改装,增加了车身重量,浪费物力财力且无法避免动力电池因惯性而移动且产生震动,影响了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电池安装的后地板备胎箱承受载荷较低、电池被安装后无法固定导致电池因惯性而移动且产生震动、对后地板备胎箱进行改装,增加了车身重量,浪费物力财力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承受较重载荷、可根据各车型适当调整横梁跨度的框架式承重横梁结构,该结构具有减震功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框架式承重横梁结构,主要包括凹形框架槽、接触承载面和加强横梁,所述的凹形框架槽、接触承载面和加强横梁与汽车备胎箱及地板纵梁成一体式框架结构。
所述接触承载面固定在车辆后地板备胎箱处,两端搭在地板纵梁上,与备胎箱及车身地板形成一体式框架结构,使所承受压力被分散传递到整个车身,不至于因局部受力太大而损坏此框架结构。
所述的接触承载面置有加强横梁,增大了此结构承载能力,此框架结构两端的接触承载面搭在地板纵梁上,因接触承载面置有加强横梁置有加强横梁,两端的接触承载面不会因为承受载荷大而破裂。
所述接触承载面和凹形框架槽置有若干与电池包通孔相配的电池安装孔,使得动力电池包可以被牢固的固定在框架结构内部,不会因惯性滑动而损坏动力电池。
所述的凹形框架槽底部置有若干主、副定位孔,便于此结构在车身上的固定和位置的调节。
所述结构材料使用高强度、机械性能好的酚醛树脂,采用模压方法一次成型,加工制造简单,因所用材料具有弹性形变而减小了震动对动力电池的冲击力,有效的保护了动力电池。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框架式承重横梁结构具有这样的有益效果,即大跨度、横梁式结构,且与备胎箱及地板纵梁成一体式框架结构,具有良好地传力途径,有效地通过各承载面将载荷分散传递至整个车身,能承受较重载荷,此框架式承重横梁结构使用高强度、机械性能好的酚醛树脂材料采用模压方法一次成型,加工制造简单,所用材料具有弹性,减缓了震动对动力电池的冲击力。此结构经CAE分析,在结合后地板备胎箱和地板纵梁情况下,最大可承受300kg的载荷,跨度可达1000mm,此结构可根据各车型适当调整横梁跨度,此项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电动车、混合动力车、改装车等。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被安装在车辆后地板备胎箱处的立体视图。
图中1.后地板左纵梁,2、3、8.接触承载面,6、7.加强横梁,4.后地板右纵梁,5.后地板备胎箱,9、11.主定位孔,10、12.副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一种框架式承重横梁结构(参见附图),该结构主要包括凹形框架槽、接触承载面(虚线部分)和加强横梁。
该结构采用以酚醛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采用模压方法一次成型,该结构成形后形成3个接触承载面和1个凹形框架槽,在凹形框架槽和两端接触承载面上固定两块与该结构相配的加强横梁6和加强横梁7,两块加强横梁材料采用A3钢板。凹形框架槽的底部和两块加强横梁构成接触承载面2,两端接触承载面和两块加强横梁构成新的接触承载面3和新的接触承载面8.
该结构共有9个与电池包通孔相对应的电池安装孔13,其中接触承载面3上有3个,接触承载面8上有2个,接触承载面8上有4个。
此结构通过螺栓固定于后地板备胎箱处5上,用螺栓穿过接触承载面2上的主定位孔9、11和副定位孔10、12将此结构固定在后地板上,两端接触承载面3和接触承载面8分别搭在后地板右纵梁4和后地板左纵梁1上,用螺栓固定,与车身地板形成一体式框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58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体传送生产线
- 下一篇:实现电动叉车驱动和转向分流的机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