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检测兽药残留的分子印迹物电导型电极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314133.0 | 申请日: | 2009-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2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柴春彦;刘国艳;刘晓芳;李锋;姚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兽药 残留 分子 印迹 电导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电化学检测技术领域的电极,具体是一种检测兽药残留的分子印迹物电导型电极。
背景技术
兽药残留(AnimalDrug 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兽药残留包括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和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存在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被食用后会引起人体不良反应,例如敏感个体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急性慢性中毒等,而且长期接触或者食用抗微生物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会使胃肠道内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并直接诱导人体内产生耐药菌株;兽药及其代谢物通过粪尿进入环境后会使生态环境产生毒性,被动植物富集后进入食物链,同样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兽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有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免疫分析法、微生物法等,但上述方法存在检测成本高、操作过程繁琐、检测耗时长、不适用现场大通量筛检等缺点。
经过对现有相关技术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20021746.0,名称为:用于真菌毒素检测的分子印迹膜电极。该技术自述为:一种用于真菌毒素检测的分子印迹膜电极,包括:电极基片、电极基体,所述的两个电极基体一个由接线端子通过电极连线和工作电极相连成一体,另一个电极基体由接线端子通过电极连线和对电极相连成一体;所述电极连线表面涂覆一层聚碳酸酯,所述工作电极上涂覆有反应层;该技术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电极基片上的参比电极,所述工作电极还涂覆有一层用于纳米增效的碳纳米管。该技术为丝网印刷的电流型电极,本身具有稳定性不高,重现性低等问题,而且仅在电极上涂覆一层的分子印迹膜,会因为分子印迹物的数量少而导致测试结果误差较大,另外,该技术所涂覆的分子印迹膜不可更换,只适用于检测一种物质,检测种类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检测兽药残留的分子印迹物电导型电极,目标是提高兽药残留检测的稳定性和检测种类的多样性,降低检测结果的误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中心电极槽和连接底座,中心电极槽设置于连接底座内。
所述的中心电极槽包括:槽体、导电顶帽、导电底帽、两段分子印迹物、加样孔和导电涂层,其中:导电顶帽和导电底帽分别固定于槽体外部的两端,两段分子印迹物分别设置于槽体内部的两侧,并分别与导电顶帽和导电底帽相接触,两段分子印迹物之间设置有加样孔,槽体底部内表面与分子印迹物接触之处镀有导电涂层。
所述的连接底座包括:底座外壳、螺旋导电片、导电片和两段外接导线,其中螺旋导电片和导电片分别固定于底座外壳的内侧两端,两段外接导线分别固定于底座外壳的外侧两端,并分别与螺旋导电片和导电片相连。
分子印迹膜可选用的膜组件为:地西泮分子印迹膜、沙丁胺醇分子印迹膜、己烯雌酚分子印迹膜、氯霉素分子印迹膜、盐酸克伦特罗分子印迹膜、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膜或四环素分子印迹膜。
槽体和底座外壳可选用的材料为:聚氯乙烯、聚丙烯、三聚氰胺甲醛或环氧树脂。
导电涂层可选用的材料为:石墨、镀银金属或镀金金属。
螺旋导电片、导电片、导电顶帽、导电底帽、外接导线芯材为金属铜。
工作时,首先取适量待测样品滴入加样孔,静置数秒,使液体扩散充满整个中心电极槽,并充分浸润内置的分子印迹物,记录电导仪的读数。若待测样品中含有与本实用新型中的分子印迹物相同的兽药残留,则兽药分子与分子印迹物中的识别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使电极的电导型增加,从而根据兽药浓度与相应的电导增加值呈线性的原理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吸出残留样品溶液,以适量缓冲液清洗3遍即可进行下一次检测。若要改变目标检测物,则只需取出内置的分子印迹物,擦干中心电极槽内壁,装入与目标检测物相对应的分子印迹物即可进行测试。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与电流仪连接组成便携式检测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采用电导型电极,检测稳定性高;(2)分子印迹物数量多,检测误差小;(3)内置分子印迹物的种类可根据实际检测需要进行更换,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兽药残留进行检测;(4)除了连接检测仪器外,还可以连接记录仪器,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且能够保持良好的重复性,便于现场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心电极槽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41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