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墙体板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11347.2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2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三荣陶瓷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04 | 分类号: | E04C2/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 |
地址: | 361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墙体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墙,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用的复合墙体板。
背景技术
目前的建筑用墙一般为砖墙或者轻质水泥板,较少有砖墙与水泥的复合墙,而已知的复合墙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520067354.4,名称为《环保复合实心墙板》的实用新型,其揭示了一种建筑物内隔墙用的墙板,由二层玻璃纤维特种胶凝材料建筑面板中间夹持轻质混凝土,该轻质混凝土是由水泥与膨胀珍珠岩等轻骨料以及其它材料混合而成的。由于墙板的建筑面板不能直接裸露于墙壁之外,因此施工时还需在墙板之外采用混凝土固贴瓷砖,于是它存在有如下缺点:1、施工麻烦,施工成本高,施工效率慢;2、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在高空施工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墙体板,其解决了背景技术的墙板所存在的在施工时还需在墙板之外采用混凝土固贴瓷砖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墙体板,它包括:
二外墙层,所述外墙层包括至少一陶瓷薄板;及
一主要由水泥和膨胀珍珠岩混合搅拌组成的填充层,所述填充层直接复合固设在二外墙层之间。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粘合在二外墙层之间。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墙层周边与填充层周边齐平。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墙层包括多个陶瓷薄板,该些陶瓷薄板整齐拼接。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墙层为整面连续的陶瓷薄板。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方案采用陶瓷薄板作为复合墙体板的外墙层,所述复合墙体板产品在出厂后即可直接投入使用,不但省去砖墙施工时间,而且连墙面装修时间都省去,施工简单,施工成本低,施工效率高,避免出现事故;2、本技术方案的填充层直接固设在二外墙层之间,节约了背景技术中的玻璃纤维特种胶凝材料建筑面板,重量轻,填充层和陶瓷之间复合固接,固接牢固;3.填充层材料采用水泥与膨胀珍珠岩的混凝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火、隔热以及隔音的效果,提升了住宅安全、生活品质、建筑品质;4、非常适用于房屋建筑框架结构的非承重内外隔墙;5、外墙层周边与填充层周边齐平,因此能够直接使用,无需再加工;6、外墙层包括多个陶瓷薄板,该些陶瓷薄板整齐拼接,墙体板面积大,降低施工时间;7.外墙层为整面连续的陶瓷薄板,磁砖面积大(例如,1000*3000*3mm),复合填充层后,可以直接作为建筑框架的墙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复合墙体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复合墙体板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它们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中复合墙体板的示意图。
结合图1与图2所示,复合墙体板,它包括二外墙层1、2以及一填充层3。所述外墙层为整面的陶瓷薄板1、2,陶瓷薄板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与生产,例如为1000*3000*3mm。所述填充层3的材料为水泥与膨胀珍珠岩混合搅拌而成,施工时,将填充层3填入两片陶瓷薄板1、2间,使之充分粘合固定,即可形成本实施例的复合墙体板。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3周边与外墙层1、2周边齐平。本实施例之中,水泥和珍珠岩之体积比约20∶80,搅拌时在加入水;或者,根据需要还可增加少数其它物质。
故,此复合墙体板适用于建筑框架结构内的非承重内外隔墙,并且由于其填充层的应用,具有良好的隔火隔热与隔音的效果。未来房屋建筑施工时,只要完成主体框架,墙体部分可利用此技术方案的墙体板取代。
另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外墙层包括多个陶瓷薄板,所述外墙层包括多个陶瓷薄板,该些陶瓷薄板整齐拼接,例如该些陶瓷薄板周边整齐对齐靠接,使得所述外墙层为整面连续的陶瓷薄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三荣陶瓷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三荣陶瓷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13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