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的前横梁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309195.2 | 申请日: | 2009-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4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刘国军;丁勇;吴成明;刘卫国;钱国强;林高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1/15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陆永强 |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横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的前横梁。
背景技术
在国内,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汽车,正面车身结构普遍较软,而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主要是靠车身的前立柱和前保险杠的后移和整个车身的变形来吸收能量,但是如果前横梁吸能效果不好的话,前围板侵入量较大导致车架的变形严重,会给驾驶员以及前排座位上的人员造成致命的伤害,使车内人员的安全系数降低,严重的还会危及到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随着国家强制性正面碰撞标准越来越严格,消费者购车越来越理性的环境下,汽车行业也都开始重视提高汽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能。现有的国产汽车中对前横梁进行了加强设计,大都采用较厚的钢板,但是由于车身重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加了油耗,提高了生产成本以及使用成本,不利于国产微型汽车的使用和发展。
在当前严峻的节能、环保的形势下,通过优化车身结构设计,以适应新的碰撞法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车辆正面碰撞的被动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既能增强汽车前横梁的强度,又解决汽车前横梁过重的问题的汽车的前横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的前横梁,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内板和外板,其特征在于,内板与外板之间安装有至少一个刚性的支架。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前横梁内板和外板之间,增加支架,改善前横梁的压溃性能,缓解正面碰撞时机舱的变形,当碰撞时,能够让支架产生叠加变形,减少整个前横梁的后移量以保证驾驶员及前排座位上人员的生存空间。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安装方便,成本低廉。
在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的前横梁支架中,所述的支架与内板固接。本技术方案中,支架仅与内板相固接,可以减少焊接固定的工序,节约成本。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的前横梁支架中,所述的支架具有“几”字型的横截面,“几”字型的两翼部位与内板固接。本技术方案中,“几”字型的支架与内板固接后构成一个盒形结构,其强度经过叠加变形可为整车提供了更强的缓冲区,同时起到了吸能和传递能量的功用。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的前横梁支架中,所述的支架的两翼制有凹槽,与内板内侧上制有的凸条相接合。本技术方案通过凹槽与凸条接合,扩大了支架与内板接触面,增加了连接的强度。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的前横梁支架中,所述的支架与内板通过点焊固接。本技术方案采用点焊实现内板与支架的焊接,焊接后在钢板正面几乎看不到变形,只有电极压点处微小的发热变色痕迹,在保证焊接强度的同时,又能保证美观性。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的前横梁支架中,所述的支架由钢板冲压制成。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的前横梁支架中,所述的支架个数为2个。本技术方案采用2个支架作为优选方案,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又能保证节约成本及减少车辆前横梁自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充分考虑成本、工艺和人机工程后,在前横梁内板和外板之间通过点焊连接增加两个支架,这样的焊接使车架的前横梁内板、外板以及支架有机的成为一体,增强了吸能效果。在发生正面碰撞时,一方面可以缓解来自正面碰撞时的强大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前横梁的压溃性能。而且此支架经验证,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对改善前横梁的吸能效果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架3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与内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截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板;2、外板;3、支架;4、凸条;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照图1,本技术方案主体由内板1和外板2焊接而成。
参照图2,支架3为“几”字型结构,其两翼制有凹槽5。
参照图3,内板1的中部制有一横向的凸条4,其大小和形状与凹槽5相吻合。
本技术方案在装配时候,将“几”字型结构的支架3两翼的凹槽5与内板1上的凸条4位置对准,既支架3处于与正面碰撞方向垂直的平面上,通过点焊将支架3与内板1固定。最后将外板2与内板1组合后加以固接在一起。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式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内板1、外板2、支架3、凸条4、凹槽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91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