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垃圾拾捡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07991.2 | 申请日: | 200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39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魏锋涛;石坤;宋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H1/08 | 分类号: | E01H1/08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垃圾 拾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卫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小型垃圾拾捡机。
背景技术
在城市环卫工作中,目前对较宽阔的街道和广场的垃圾清理工作主要由大型环卫车进行,然而对于路边和人行道及其他相对狭小的场所的清洁工作却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清扫的方式进行,并且人工清扫对这些场所很难进行,尤其是草坪内的碎纸片等。人工清扫有以下弊端:1)清扫垃圾时清洁工人需要进行低头弯腰等动作而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2)扬尘现象不可避免,给行人带来影响;3)费时费力导致效率不高。现有清扫设备中的吸尘装置均采用单通道结构,虽然结构比较简单,操作相对方便,但在吸附时会引起垃圾难以分离和反吸的问题,使吸管容易发生堵塞,必须将内部垃圾清理后才能重新工作,使得设备的工作效率大大地降低,同时对产生吸力的装置的功率参数的要求比较大,导致整体设备庞大,增加了制作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垃圾拾捡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吸拾垃圾时会引起难以分离和反吸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垃圾拾捡机,包括垃圾吸头,垃圾吸头通过导管与垃圾进口连通,所述垃圾进口设置在竖直通道的上端,竖直通道的下端与垃圾储存室连通,竖直通道的中部高度位置开有窗口,该窗口安装有网状隔板并连通有一水平通道,水平通道的另一端与吸气源连通;
沿竖直通道和水平通道的对称面设置有一分隔板,将竖直通道和水平通道的内部通道一分为二,使得竖直通道和水平通道的两侧通道分别保持连通,构成双通道结构;在竖直通道内的上、下端位置和水平通道中垂直于分隔板各安装有一组挡板轴,每个挡板轴上同轴固定有挡板A和挡板B,每个挡板轴上的挡板A的平面与挡板B的平面垂直并且分别设置在分隔板的两侧,该三组挡板轴的带轮上固定绕有一个传送皮带,通过该传送皮带保持三组挡板轴的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垃圾拾捡机,其特征还在于:
所述的吸气源选用吸吹风机。
所述的最上端的挡板轴上安装有转动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双通道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吸附拾圾时会引起难以分离和反吸的问题,体积小、重量轻、噪音较低、操作简单,无二次扬尘及废气排放,制造和使用成本较低,同时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适用于清扫如街道、公园、商场等多种场合,特别是花园、草地、空心砖路面等表面不平整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a为工作状态时一侧通道三个挡板A的位置示意图,b为同一工作状态时另一侧通道三个挡板B的位置示意图。
图中,1.吸气源,2.垃圾储存室,3.水平通道,4.竖直通道,5.转动把手,6.挡板轴,7.传送皮带,8.网状隔板,9.导管,10.垃圾进口,11.挡板A,12.挡板B,13.垃圾吸头,14.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垃圾拾捡机包括竖直通道4和水平通道3,竖直通道4的中部高度位置开有窗口,该窗口安装网状隔板8并连通有一水平通道3,水平通道3的另一端与吸气源1连通,沿竖直通道4和水平通道3的对称面设置有一分隔板14,将竖直通道4和水平通道3的内部通道一分为二,使得竖直通道4和水平通道3的两侧通道均单独保持连通,成为双通道结构;在竖直通道4内的上下端位置和水平通道3中垂直于分隔板14各安装有一组挡板轴6,每个挡板轴6上同轴固定有挡板A11和挡板B12,挡板A11的平面与挡板B12的平面垂直并且分别设置在分隔板14的两侧,该三组挡板轴6的带轮上固定绕有一个传送皮带7,通过该传送皮带7保持三组挡板轴6的同步转动,在最上端的一个挡板轴6上安装有转动把手5,便于手动操纵三组挡板轴6的转动;竖直通道4的下端与垃圾储存室2连接,竖直通道4的上端设置有垃圾进口10,垃圾进口10通过导管9与垃圾吸头13连通;将上述装置安装在小推车上,即可进行移动清扫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79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