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稻麦穗单穗自动脱粒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307548.5 | 申请日: | 2009-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1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骆清铭;刘谦;毕昆;杨万能;冯慧;黄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F7/02 | 分类号: | A01F7/02;A01F12/18;A01F12/12;A01F12/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周发军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麦穗 自动 脱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仪器研究方面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稻麦穗自动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脱粒机均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大型脱粒机,大型脱粒机主要有三个缺陷:1、打谷的时候谷粒容易从进样口飞溅出来,这对于我们对后续产量及产率的精确测量极为不利;2、谷粒部分残留于脱粒机中,同样会影响后续产量高精度测量;3、除杂不干净,比如会混杂茎秆。这些缺陷影响对单穗植株产量和产率的准确测量,不适用于农业检测。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适用于农业高精度检测的单穗脱粒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主用于谷粒检测的小型稻麦穗自动脱粒装置,解决现有小型脱粒机的除杂不净、脱粒谷粒残留以及进样口已脱谷粒向外飞溅等弊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小型稻麦穗单穗自动脱粒装置,包括安装在机壳内的打谷装置、收集装置,机壳上开有进样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匀速进样装置,所述匀速进样装置安装在所述进样口旁的机壳内,所述匀速进样装置包括第一电机、主动轮、从动轮,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主动轮,所述主动轮连结所述从动轮。
通过用现有脱粒机所做的实验上看来,设计人发现除杂不净的主要原因是打谷装置设计采用高速旋转铁杆梳刷脱粒,脱粒强度不够大,本系统打谷装置采用平头螺丝镶嵌于滚筒中高速梳刷脱粒,经试验效果要好的多。而现有脱粒机谷粒残留的主要原因是脱粒下的谷粒会残留于脱粒机水平出料口附近,所以设计人将谷粒收集装置改进为倾斜方向,就大大降低了谷粒残留于打谷机内部的概率。
通过用现有脱粒机所做的实验上看来,设计人发现谷粒容易飞溅出来主要原因有两点:1、大部分脱粒机的进样口都是竖直方向的,而打谷的滚筒离样品又很近,为了进样方便,进样口的竖直高度不能设计得太深,由于手动进样速度太快而导致打下来的谷粒撞击仪器表壁从进样口飞出;2、由于手动进样的时候放样位置不对而导致打下的谷粒随着滚筒一直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最终从进样口飞出。而匀速进样装置能够实现自动进样,对进样位置的定位会比手动的好,而且低速匀速运动也可以降低谷粒飞出的可能。
作为改进方案,还包括直线轴承、直杆,所述直杆垂直安装,所述直线轴承安装在所述直杆上,所述直线轴承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第一弹性装置、第二弹性装置;所述直线轴承连接在所述从动轮的轴上。
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打谷装置包括两个分别上下设置的打谷筒、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皮带连接所述两个打谷筒轴,进样稻穗位于所述两个上下设置的打谷筒之间。
优选的,所述主动轮通过摩擦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安装的弹性装置可实现从动轮的上下移动,使其根据进样稻穗的厚度自动调整高度。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皮带为圆带,圆带可朝各个方向转动,弥补了三角带的不足。
还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与所述主动轮上分别安装绞合齿轮,二者通过所述绞合齿轮连结。
再优选的,所述收集装置为倾斜平板,安装在在打谷装置下面,所述倾斜平板下方的机壳侧面上有开口;所述倾斜平板上方安装小风扇,经实验证明,这样对谷物的全部排出极为有利。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单穗脱粒,脱粒干净,进样口谷粒不再飞溅,脱粒稳定,为农业研究中谷粒性状特征高精度检测提供了合适的脱粒工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图3,两个滚筒即主动轮16、从动轮15一上一下安装在机壳2内的进样口处,主动轮16在下,从动轮15在上,主动轮16和从动轮15上均包有黑色橡胶皮,以增大摩擦力。小功率电机5带动主动轮16,通过小电机上5的齿轮19带动主动轮16上的齿轮20。金属棒17、14竖直安装在机壳2两侧,直线轴承4、21分别套在金属棒17、14上,金属棒17、14上分别对应的直线轴承4、21的上下两端分别安放一段弹簧,该弹簧将直线轴承4、21分别支撑在金属棒17、14的一定高度上。从动轮15的轴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直线轴承4、21,借助直线轴承4、21,从动轮15可以实现上下自由移动。从动轮15上下自由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稻穗进样之后,从动轮15下压,固定稻秆,再由主动轮16带动其匀速向装置进样。稻穗通过低匀速进样装置后可解决谷粒从进样口向外飞溅的现象,并且还解决了由于打得过快而产生混杂物这个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75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