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减振器连杆分总成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303348.2 | 申请日: | 2009-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877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赵红;李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9/58 | 分类号: | F16F9/58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姚温明;吴彦峰 |
| 地址: | 642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振器 连杆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振器,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减振器连杆分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最常用的减振器大多为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即该类减振器的工作过程分为压缩和伸张两个行程,在车辆遭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能迅速衰减振动,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能等。因此,在减振器设计中对压缩和伸张两个尺寸参数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减振器的伸张尺寸即连杆从贮油筒中拉出的最大尺寸通常是由连杆上固定套的位置决定,固定套与连杆固定组成连杆分总成,固定套的一端设有凸缘,在连杆上还装有缓冲垫,缓冲垫位于固定套的凸缘一侧。减振器在伸张复原行程时,连杆上行,连杆上的缓冲垫接触贮油筒内上端的导向座后开始承受压力,压力通过缓冲垫传递到固定套上,限制连杆继续上行,从而保护连杆下端的活塞分总成不被损坏。
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有较差的路面,减振器经常会达到或超过最大拉伸尺寸,这样在连杆上的固定套就会受到很大的拉力,就对固定套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减振器所采用的固定套是冲压件,固定套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在连杆上,这种焊接式的连杆分总成,在设计固定套和连杆尺寸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固定套和连杆的材料必须选用焊接性能和机械性能较好的材料,以保证固定套的焊接性能;2、为保证固定套能焊接在连杆上,固定套小轴段的长度尺寸必须大于焊接电极尺寸;3、固定套的材料厚度不能太厚,否则会造成焊接热量不足;固定套的材料厚度也不能太薄,否则会造成热量太大而将固定套熔穿;4、在进行点焊时,对连杆表面必须进行保护,以防止焊接飞溅烧蚀和划伤连杆表面;5、为保证焊接性,固定套的材料常采用低碳钢,其抗拉强度较差,受力后变形较大;6、焊接时的点焊工装为铬锆铜材料,造价很高。由于上述第2个条件所致,固定套的小轴段长度往往为10~13mm,加上凸缘后其总长度达12~15mm,在同时在保证焊接性能前提下,固定套的小轴段厚度为1.5mm左右,在满足此长度和厚度条件下的固定套与连杆点焊后,其抗拉强度在25000N左右。在独立悬架的前后减振器上多数都采用这种焊接方式的连杆分总成,因为该种减振器轴向尺寸长,有足够空间进行容纳这种尺寸较长的固定套。但在近几年以来,随着重车驾驶室减振器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该类型焊接方式的连杆分总成不能达到产品的设计要求。首先,由于驾驶室减振器较小,缸筒内的容纳空间小;其次,重型车对强度的要求较轿、微车要大得多,而采用焊接式连杆分总成的抗拉强度不会超过30000N,不能满足重车产品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减振器连杆分总成,它不但抗拉强度高、固定套不易变形、脱落,而且固定套的长度尺寸小,能在减振器缸筒内腔较小的条件下,可靠地保证减振器行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减振器连杆分总成,包括连杆和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固套在所述连杆上,该固定套一端设有凸缘,所述连杆上设有环形沟槽,所述固定套通过压铆与所述环形沟槽相嵌合固定,所述固定套在远离所述凸缘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沟槽的侧壁相抵触。
所述连杆上的所述环形沟槽为锥形环槽,所述锥形环槽的小端与该环槽侧壁相接形成轴肩,其大端与所述连杆的外圆柱面相接。
所述锥形环槽的小端与所述环槽侧壁之间圆弧过渡。
所述锥形环槽的锥面母线与连杆轴线的夹角为10°~15°。
所述固定套为机加件,该固定套与所述连杆压铆后其一部分为锥形的小轴段,另一部分为凸缘。
所述固定套总长为4~7mm。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套与连杆采用压装铆合方式固定,通过在连杆上设置环形沟槽,用油压机和压铆工装将固定套的小轴段挤压变形,使固定套的部分内孔壁压铆嵌合在连杆的环形沟槽内,从而使两者紧固,当固定套的凸缘受力时,由于固定套的另一端能抵在环形沟槽的侧壁上,大大增强了连杆分总成的抗拉强度,其铆接后的抗拉强度在45000N以上,完全能满足重车产品的设计要求;连杆上环形沟槽还能对固定套起定位作用,可靠地保证了固定套在连杆上的正确位置,避免了在传统焊接方式中,因焊接工装错位或变形导致固定套在连杆上偏位造成废品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33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