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央空调的室外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302066.0 | 申请日: | 2009-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250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 发明(设计)人: | 田茂盛;谢昀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3/00 | 分类号: | F24F3/00;F24F13/3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 冬 |
| 地址: | 6210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中央空调 室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尤其是一种中央空调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目前,中央空调室外机通常采用两个独立的冷凝器组成“V”型结构,两个冷凝器分别对应一个压缩机,从而构成多系统室外机,并采用顶出风方式,即“V”型开口向上布置,风机安装在室外机机顶,但“V”型结构底部由于流通空间下,导致风量偏小,造成整个底部换热效率低下,换热能力没有充分利用,空调器运行时能效比较低,耗电量大,造成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中央空调的室外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节能的中央空调的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中央空调的室外机,包括设置在机顶与隔板之间冷凝器组、设置在机顶的风机,所述冷凝器组由布置在风机四周并与机顶相垂直的多个冷凝器组成,通过隔板、机顶及四周的冷凝器包围形成密闭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善冷凝器与风机之间的空气流通,尤其是冷凝器底部的空气流通,改善了底部的换热效率,换热效率高,节省了能源。
冷凝器换热效率提高后,为了能充分利于冷凝器的换热能力,所述的多个冷凝器分为多组,每组的冷凝器通过出口分配器和入口分配器并联,从而增加了冷凝器的冷凝效率,通过和高效压缩机及高效风机的匹配,能减少压缩机数量,从而在保证同等制冷能力的同时,能够减小室外机的体积,节省安装空间,且进一步的减少功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个“L”型冷凝器并联后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
图4是图2的B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两个“L”型冷凝器并联后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C区域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中央空调的室外机,包括设置在机顶3与隔板4之间冷凝器组、设置在机顶3的风机2,所述冷凝器组由布置在风机2四周并与机顶3相垂直的多个冷凝器1组成,通过隔板4、机顶3及四周的冷凝器1包围形成密闭空间。所述的多个冷凝器1分为多组,每组的冷凝器1通过出口分配器12和入口分配器11并联。
具体的,如图2、图4、图5、图6所示,所述冷凝器组是包括四个“L”型冷凝器1的矩形结构并分为两组,每组的两个冷凝器1通过出口分配器12和入口分配器11并联,由于所述的每个冷凝器1包括多个冷凝支路13,因此各冷凝支路13的出口132和入口131分别通过出口分配器12和入口分配器11并联。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改善冷凝器1与风机2之间的空气流通,尤其是冷凝器1底部的空气流通,改善了底部的换热效率,换热效率高,节省了能源。而冷凝器1换热效率提高后,为了能充分利于冷凝器1的换热能力,通过并联的方式增加了冷凝器1对冷媒的冷凝效率,而多支路结构也进一步增加了冷凝的效率,通过和高效压缩机及高效风机的匹配,能减少压缩机数量,从而在保证同等制冷能力的同时,能够减小室外机的体积,节省安装空间,且进一步的减少功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冷凝器所包围成的形状除了采用矩形以外,也可以采用多边形、圆形等,而冷凝器的形状、多少及分组应按照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匹配。
冷凝器1包括冷却片和穿设于冷却片内的管路,如图2、图3所示,为了减少冷凝器内部管路之间的逆向传热,所述的每个冷凝支路13的管路单方向盘绕,冷媒温度沿管路盘绕方向变化,避免了冷凝支路13高温区和低温区的重叠。为了使系统停机后冷媒大部分停留在冷凝器1内,避免冷媒回流至压缩机进出口附近,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及压缩机寿命,冷凝支路13的管路至上往下盘绕,冷凝支路13流程向下绕设,即入口131在上,出口132在下。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换热效率,所述的每个冷凝支路13的管路盘绕成两排分别位于冷凝器的内层和外层,冷凝支路13的入口131与内层管路142连通。制冷时,冷媒从入口131进入,经过内层管路142冷却后再进入同一圈的外层管路141,然后再次进入下一圈的内层管路142,依次循环直至从出口132流出,因此内层管路142内的冷媒温度始终高于同一圈外层管路141内的冷媒温度,而内层管路142四周空气温度也高于外层管路141四周空气温度,因此冷媒和空气之间始终保持一个温差,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换热效率。
这里所述的出口和入口及冷媒流向是按照制冷时冷媒的进出定义的。制热时冷媒流向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2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机房空调省电装置
- 下一篇:超导液暖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