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广域视窗机动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98309.8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6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吕单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单良 |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0J1/02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白毅明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广域 视窗 机动车 | ||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广角度宽视野机动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广域视窗机动车。
二、背景技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交通四通八达,城市、乡村路面宽广明亮,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因此带动了我国汽车、轿车工业的发展,各种机动车、轿车迅速普及。但目前的情况,尤其是城市,由于人流、车流的增加以及交叉路口的增多,交通路况变得十分复杂,致使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交通事故。在这些交通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挡住了驾驶员的视线,其中包括机动车本身的原因,而这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是前立柱的原因。我们知道,目前的机动车前立柱一般和车身骨架为一个整体,由钢板一次拉伸或挤压成型,其不透明材料性质决定了其存在拐弯或会车时容易遮挡驾驶员视线的缺点。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广域视窗机动车,前立柱采用嵌套式安装结构的高强度透明材料和车顶盖两侧边梁和前围板对应匹配连接,解决了目前机动车由于前立柱遮挡视线引起的盲区问题,进一步保证了车辆行驶安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广域视窗机动车,包括车身骨架、车轮、驱动机构及控制系统,所述车身前部两侧的两个前立柱与车身骨架为分体式结构,两侧的两个前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和车顶盖两侧的两个上边梁和前围板对应连接,两侧的两个前立柱相对内侧与前视窗匹配设置,所述前立柱采用高强度透明玻璃或塑料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的广域视窗机动车,两个前立柱和前视窗为分体式,两侧的两个前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和车顶盖两侧的上边梁相互嵌套匹配连接,前视窗上、下两端分别和车顶盖的前端和前围板对应连接。
所述的广域视窗机动车,两个前立柱和前视窗为整体式,整体式前立柱和前视窗上、下、左、右四边分别和车顶盖前端和前围板及车门对应匹配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广域视窗机动车,立意新颖,结构简单,容易实施。前部全通透视窗,视野开阔,简洁明亮,实用性强,可以使驾驶员随时根据车辆左、右两侧的路况进行安全操作,进而减少机动车的事故发生率,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些高强度、高抗震、透明度高的高分子材料和玻璃完全可以达到现有钢质材料前立柱的强度和支撑作用。
2、本实用新型广域视窗机动车,使驾驶员的视野更加通透、宽敞,能够有效地减少机动车在会车、弯道、夜间行驶障碍,尤其在夜间行驶过程中更能体现它的自身价值,有利于安全驾驶,保证人车安全。
四、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广域视窗机动车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广域视窗机动车整体式前立柱及前视窗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广域视窗机动车,包括车身骨架、车轮、驱动机构及控制系统,参见图1,图中1为车顶盖,2为上边梁,3为车门,4为前视窗,5为前立柱,6为前围板,其与现有机动车结构不同的是:车身前部两侧的两个前立柱5和车身骨架为分体式结构,两侧两个前立柱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和车顶盖1及两侧的两个上边梁2的前端和前围板6的上端对应匹配连接,两侧的两个前立柱5的相对内侧与前视窗4匹配设置,所述前立柱5采用高强度、高密度透明玻璃或塑料材料制作而成,且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
本实施例广域视窗机动车,车身骨架两侧的两个前立柱5和前视窗4为分体式,两侧的两个前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和车顶盖1两侧的上边梁2相互嵌套匹配连接,前视窗4上、下两边分别和车顶盖1的前端和前围板6对应连接。
实施例二:参见图1、图2,图中标号同实施例一相同的代表意义相同,不重述。本实施例广域视窗机动车,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车身骨架两侧的两个前立柱5和前视窗4为整体式,采用高强度、高透明玻璃或塑料材料一体浇铸成型,其上、下、左、右四边分别和车顶盖1的前端和前围板6及车门3对应匹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单良,未经吕单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83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