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梁起重机的主梁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7226.7 | 申请日: | 200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4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松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松江 |
主分类号: | B66C6/00 | 分类号: | B66C6/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陈大通 |
地址: | 450004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重机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重机主梁改进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单梁起重机的主梁。
二、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单梁起重机、葫芦门式起重机的主梁结构形式一般有两种(如图1、图2所示),一种是使用钢板压延成U形槽,在U形槽里面焊接支撑加强板,然后把工字钢与加强板焊接,最后用侧板把工字钢与U形槽焊接在一起,该制作方法共有四条与主梁长度相等的焊缝,而且对接焊缝也很多;U形槽与侧板都需要冷弯或压延成型,由于主梁要求一定的上拱度,U形槽在拼焊组合时就要形成一定的拱度,工字钢也需要使用冷弯或火焰加热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拱度,制作起来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另一种是使用四块钢板直接拼焊成型,虽然能很好的解决起拱和成型的问题,但同样有四条焊缝,而且因为下端载重钢板宽度较大,在主梁两侧悬挂的电动葫芦运行小车需要拉开较大的距离,影响其运行的稳定性。
通过技术改进,专利号为CN200720091601.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单梁起重机的主梁”(如图3所示),包括横断面为U形的梁盒体和通过两侧的连接腹板固连在所述梁盒体下方的工字钢,其中一侧的连接腹板与梁盒体之间为整体冷压框架结构。其优点是成型后主梁的焊缝减至三条,具有一定积极效果,例如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主梁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然而上述专利公开的主梁结构并非最佳方案,仅是简单地将现有技术不足略加调整,该结构形式不可避免的需要三条焊缝,其加工难度与之前技术相比改进有限。
三、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最大限度减轻重量、减少焊缝长度和降低制造成本的单梁起重机的主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单梁起重机的主梁,包括梁主体和其底端固定的载重钢板,在梁主体的内腔沿横向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固定有加强板,梁主体为由一片钢板冷弯制成的轴对称的半封闭结构体,所述半封闭结构体下端开口的两侧边焊纵向固在一载重钢板上侧面,且载重钢板的两侧边宽度大于半封闭结构体下端开口宽度。
梁主体由上部的承力部分和下部的连接部分组成,且上部承力部分的最大宽度大于下部连接部分宽度。
所述承力部分的横截面呈对称的五边形,或者呈对称的六边形,所述对称的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均大于或等于90°小于180°;所述连接部分为两块竖直的连接板,其下端焊固在载重钢板上表面,连接部分的横截面呈矩形。
所述承力部分的横截面为对称的五边形时,承力部分分为上部的脊板和下部的腹板,上部两对称脊板夹角为钝角,两脊板下部分别与两腹板连接,两腹板下部分别与所述两竖直连接板连接,每个脊板与腹板之间夹角大于或等于90°小于180°。
所述承力部分的横截面为对称的六边形时,承力部分分为上部的水平脊板和与水平脊板两侧边分别连接的竖直板,与两竖直板分别连接的两腹板,两腹板下端分别与所述两竖直连接板连接,所述脊板与其两侧竖直板之间的夹角为90°,每个竖直板与腹板之间夹角为钝角。
所述连接部分为两块向内凹进的连接板,其下端焊固在载重钢板上。
主梁内侧的加强板垂直于主梁侧壁,并且完全填充于主梁体内侧。
在所述加强板上还设有带翻边的通孔。
载重钢板呈向上凸起的弧面固定在梁主体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单梁起重机的主梁,除下段载重钢板外,整体外壳结构由一块钢板冷弯成型,加焊加强板后与供葫芦运行的下端载重钢板直接焊接而成,只有两条焊缝,不但节省工时,还最大限度的减轻主梁重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单梁起重机的主梁,在下端载重钢板与冷弯成型的钢板焊接的同时就可以实现起重机主梁的起拱问题,
3、本实用新型单梁起重机的主梁,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非常利于推广实施。
四.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单梁起重机的主梁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现有单梁起重机的主梁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现有单梁起重机的主梁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单梁起重机的主梁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是图4的主梁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单梁起重机的主梁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单梁起重机的主梁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松江,未经王松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72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止钢丝绳与导绳器摩擦掉屑的电动葫芦压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永磁同步曳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