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登山包的改进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96174.1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9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 发明(设计)人: | 程大有;陈福彬;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红瑞兴纺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5F3/04 | 分类号: | A45F3/04;A45F3/08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5209 | 代理人: | 方惠春;黄国强 |
| 地址: | 362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山包 改进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登山包的改进构造,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人类生活需要部,手携物品或旅行品大类,小包旅行袋小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登山包,顾名思义是登山者用来装载物资装备的背囊。由于它设计科学,结构合理,装载物品方便,背上舒适轻松,利于长途跋涉,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意义的登山包已远非限于登山,一些人旅行、探险或野外作业的人士也都喜欢使用此类背包。
登山包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背负系统、装载系统和外挂系统:其中登山包的装载系统是指背包装载物品的部分,设计上一股由主袋、顶包和侧包构成;登山包的背负系统包括:双背肩背、腰带、胸带、受力调整带、背负支撑机构和调整装置,登山包优劣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背负系统,背负系统性能优良的登山包在设计上,不仅要考虑通风,也要考虑便于受力传递,同时还要考虑背负的舒适性和承重强度。根据身体选用背负系统的尺码,背包的背负系统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一般说背包的腰部受力点应在尾骨上方的腰窝上,肩带的支点应大体与肩平略低于肩部,这样才便于受力带的调整和受力,背起来才舒服。而背包尺码过大会产生下坠感,反之则会有上纵感,使腰部受力不到位。现有有登山包,其支撑机械早期最常见的有U型管或双铝条支撑,后来为了增强背包的稳定性,改进型的背包采用了“T”字型支撑。但上述的支撑都不能史肩部支撑力与腰部力量有效的统一,达到传递力矩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实用性强的登山包的改进构造,该登山包可以使肩膀上力量通过支撑机构传递到腰部,使旅行过程更轻松、舒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登山包的改进构造包括包体,包体上有装载部和背负构件,背负构件包括肩带、腰带及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包括边框支件和设置于边框内的支撑垫片组成,边框支件固定于包体内侧边缘,支撑垫片与边框支件配合使肩部力矩传递到腰部。
进一步,所述的边框支件由一底部开口的环形架和具有弹性的两侧杆组成,环形架正面为向下“U”形,环形架两侧部为弧形结构,环形架顶部向外突起以配合肩部形状,两侧杆设置于包体上并与环形件两侧部弧形口配合。
进一步,所述的支撑垫片固定于包体上的位置略低于肩部,支撑垫片为弹性铁片。
进一步,所述的肩带可拆卸的连接于包体上。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包体上的支撑组件,当旅行时或外出时,背付着包体,使肩膀的力矩传递到腰部,由于支撑垫片和侧杆为弹性件,更好的使包体与背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承重强度高、背包舒服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组件及K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撑组件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登山包的改进构造包括包体1,包体上有装载部10和背负构件,背负构件包括肩带2、腰带3及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包括边框支件和设置于边框内的支撑垫片4组成,边框支件固定于包体内侧边缘,支撑垫片4与边框支件配合使肩部力矩传递到腰部。所述的肩带2可拆卸的连接于包体1上。
如图3及图4,所述的边框支件由一底部开口的环形架5和具有弹性的两侧杆6组成,环形架正面为向下“U”形,环形架5两侧部为弧形结构,环形架5顶部向外突起以配合肩部形状,两侧杆6设置于包体上并与环形件两侧部弧形口配合。所述的支撑垫片4固定于包体上的位置略低于肩部,支撑垫片为弹性铁片。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包体上的支撑组件,当旅行时或外出时,背付着包体,使肩膀的力矩传递到腰部,由于支撑垫片和侧杆为弹性件,更好的使包体与背部接触。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为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红瑞兴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泉州红瑞兴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61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采血密闭型动静脉留置针
- 下一篇:简易烟草地膜覆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