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创血糖检测分析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4298.6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44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季忠;秦子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455 | 分类号: | A61B5/1455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梁展湖;张先芸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糖 检测 分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近红外漫反射技术的无创血糖检测分析仪。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估计,目前全世界有1.8亿人患有糖尿病,并且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增加一倍以上。因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最简便的家用血糖检测方法是在受检者指尖取血样检测,这种血糖的自我检测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对糖尿病人的护理水平,但是这种检测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其操作繁琐,给患者造成疼痛;指尖取血有感染其它疾病的危险,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不利于血糖的频繁检测,并且检测的成本较高等。同时这种频率不高的离散时间点的检测可能会出现漏掉一些血糖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从而对糖尿病的护理不利。因此,迫切需要使用新方法开发新的无创血糖检测仪器,来适应糖尿病患者检测频度的需要。
目前,无创血糖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电化学法和光学法两大类。其中,电化学法有时也被划为微创的范围,但它对皮肤经常会有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光学方法中,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由于其自身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最有应用前途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之一;故目前,如何设计一种采用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同时适于实际操作的检测设备,成为本技术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有创检测血糖存在的上述不足,以及无创血糖检测分析的研究现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无创、实时、快速测量人体血糖的分析仪器,它主要是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并与家庭计算机连接利用虚拟仪器技术提高仪器的性价比以及人机交互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无创血糖检测分析仪,包括机体,其特点在于所述机体上设置有光源模块、皮肤接触模块、采集模块;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安装座子、设置于安装座子上的发光二极管、依次对应设置于发光二极管前方的双凸透镜和分束镜;所述皮肤接触模块包括接收端光纤头、探头、发射端光纤头,探头通过两根多模光纤分别与接收端光纤头和发射端光纤头连接,所述接收端光纤头与分束镜对应设置,用于将分束镜分出的一束光耦合入多模光纤,光经多模光纤达到探头,经探头照射皮肤表面,皮肤表面漫反射光经探头和另一多模光纤达到发射端光纤头;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参考信号采集线路、信息信号采集线路和PCI数据采集卡,参考信号采集线路和信息信号采集线路均由依次连接的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构成,参考信号采集线路的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与分束镜对应设置,分束镜分出的另一束光被参考信号采集线路的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采集并经前置放大器放大后到PCI数据采集卡,信息信号采集线路的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与发射端光纤头对应设置,皮肤表面漫反射光经发射端光纤头到达信息信号采集线路的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并经前置放大器放大后到PCI数据采集卡;还包括有分析显示模块,分析显示模块与PCI数据采集卡连接,用于接收PCI数据采集卡发出的两组数据并完成对比处理以及显示处理结果。
更加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无创血糖检测分析仪,由光源模块、皮肤接触模块、信号采集模块、分析显示模块组成。该系统使用固定在发光二极管座子上的定波长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经过双凸镜的汇聚作用,照射到分束镜上,光被分成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路,由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检测其光强,经过前置放大器放大后,到PCI数据采集卡,作为后续光强分析的参考信号;另一束光通过接收端光纤头耦合入多模光纤中,经过探头照射皮肤表面,然后由另一根多模光纤收集漫反射的光经发射端光纤头到另一硅光电二极管探测器,同样经过前置放大器放大,到PCI数据采集卡,作为后续分析的信息信号。最后两路信号通过PCI连接电缆进入计算机,由设置于计算机内的分析显示模块进行处理。在分析仪中,光源部分采用的是四个定波长的LED,其波长所在的波段为500~1000nm,并且采用恒流源电源驱动以保证光源的稳定性。由于上述光源及检测的光学系统的要求,所有的光学元件在这个特定的波段要求有很好的光学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42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桩
- 下一篇:一种用于手机的充电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