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选换挡操纵多连杆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4266.6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6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何洁;张嬿;王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北奔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0/02 | 分类号: | B60K20/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5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挡 操纵 连杆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选换挡装置,具体为一种车辆变速器用选换档操纵多连杆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多采用单杆硬杆操纵方式,其主要有制造工艺简单、装配方便、使用可靠性非常高等优点,一直受到用户的好评。但该装置的主要缺点是,在选换档过程中操纵力较大以及连杆摆动幅度大而实际有效选档行程小,驾驶劳动强度大及在整车布置时需要留出该机构运转的足够空间而导致后部空间利用率不高。
目前,在汽车行业中,也有采用双杆硬杆机构布置的形式,该机构虽有较好的可靠性,但缺点是装配、调整困难,维修不方便;在整车布置时由于需要足够的布置空间,对驾驶室上地板的开孔难度也挺大,给车辆设计带来不少的难度。
随着行业的发展,重型车辆开始采用软轴操纵机构。软轴操纵由于杆件为软轴形式,使其在空间紧凑的车辆设计中显露出卓著的优势,因此一度得到大家的推崇。但由于软轴的橡胶外壳不耐磨性、不耐高温且易老化等问题,导致机构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胶皮老化破裂、内芯生锈磨损而导致影响选、换档性能的现象,且软轴轴芯与外壳之间存在摩擦力的影响,机械效率方面也相对硬杆操纵较差,因此在中国重车市场上用户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只是在受布置影响较大的客车上普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易于实现的变速器选换挡操纵多连杆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设计一种选换挡操纵多连杆机构,其要点是:包括安装座和连杆,在所述安装座上部设有上转换臂,该上转换臂上端经关节轴承与所述连杆端部连接,下端与换挡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换挡连杆另一端铰接有换挡摇臂;在所述安装座下部设有下转换臂,该下转换臂一端与竖直连杆下端铰接,该竖直连杆上端与所述连杆上的伸出臂铰接,所述下转换臂另一端与选档连杆的一端铰接,该选档连杆另一端铰接有选档摇臂。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原来车辆采用的单杆机构原理、双杆机构布置思路,融合软轴操纵系统中具优势的零部件,进行了技术整合,创造性地设计的选换挡操纵多连杆机构。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汽车上,将其安装座安装在车架上,在其连杆前端固定对接活动拉杆,在该活动拉杆端部设置脱钩油缸,再将汽车驾驶室的操纵杆与脱钩油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选挡摇臂和换挡摇臂均通过花键与汽车变速器上的选挡轴连接。其选换档是这样来实现的:
1、选档的实现:操纵杆左右摆动带动连杆绕自身轴线旋转,连杆旋转带动竖直连杆径向运动,该竖直连杆径向运动带动下转换臂绕支点旋转,该下转换臂旋转带动其后面的选档连杆运动,该选档连杆进而带动选档摇臂旋转,从而带动变速器选档轴作伸缩运动,实现选档。
2、换档的实现:操纵杆前后移动带动连杆径向运动,该连杆径向运动带动上转换臂绕支点旋转,该上转换臂旋转带动后面的换挡连杆径向运动,换挡连杆进而带动换挡摇臂旋转,从而带动变速器选档轴作旋转运动,实现换档。
为了使上转换臂的旋转更加可靠、协调,所述上转换臂中部设有安装孔,该上转换臂经螺栓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部。
所述下转换臂呈“”形,在该下转换臂转拐处设有安装孔,该下转换臂经螺栓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下部,如此设计下转换臂的旋转更加可靠、协调。
为了使连杆与伸出臂、竖直连杆的连接更加可靠,所述伸出臂焊接在所述连杆上,在该伸出臂伸出端和竖直连杆上端均设有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中穿设螺栓将所述伸出臂和竖直连杆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从变速器齿轮啮合及变速器内部选换档力进行反向测算,确定出本实用新型中各连杆、换档臂的合适支点及适宜臂长,以降低选换档过程中的驾驶员操作力,同时降低行程损失提高有效选换档行程,紧凑结构布置,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实施容易、可靠性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上述附图中各编号的意义是:1.安装座,2.连杆,3.上转换臂,4.关节轴承,5.换挡连杆,6.换挡摇臂,7.下转换臂,8.竖直连杆,9.选档连杆,10.选档摇臂,11.伸出臂,12.变速器,13.车架,14.活动拉杆,15.脱钩油缸,16.驾驶室地板,17.操纵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北奔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北奔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42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