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过放电保护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0210.3 | 申请日: | 200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3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盖西;纪士洲;刘振华;刘春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上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8 | 分类号: | H02H7/18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赵玉峰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锂离子电池 放电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过放电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锂离子放电电池自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实用化以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容量快速增加,市场迅速增长。现在正从便携产品用途扩展到电动车辆及环保蓄电等领域。
动力锂离子电池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电池的各个技术环节还有待完善,电池管理系统开发还是薄弱环节。随着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使用,人们对电池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池容量越大,可集中释放的能量越大,因此危险度更高。因此能量密度越大,安全措施就越重要。在安全性这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要素方面也必须达标。提高能源容量时,开发与之相应的安全措施至关重要。
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电池使用时,例如用其作为电动自行车的驱动电池使用时,往往需要将7-13节锂离子电池串联使用,以达到电动机所需要的电压。将其连接于负载时,由于每节电池的品质不可能完全一样,一旦有一节电池处于过放电状态,就可能造成锂离子从负极过度脱嵌,从而使电极间发生短路,影响电池容量、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过放电保护电路,以解决多节锂离子电池串联使用时,容易造成过放电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过放电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IC单元,所述电池保护IC单元包括设置在串联电池组的各单节电池正负极两端的电池保护IC芯片,所述各电池保护IC芯片串接;用于控制所述串联电池组的放电电路通断的过放电控制开关,所述电池保护IC单元的放电控制用输出端子与所述过放电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保护IC芯片具有正电压接线端子、负电压接线端子、放电用控制端子和放电控制用输出端子,所述正电压接线端子和所述负电压接线端子用于与所述单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沿所述串联电池组的负极端到正极端的方向,位于上游位置的一个电池保护IC芯片的放电控制用输出端子与相邻的位于下游位置的一个电池保护IC芯片的放电用控制端子连接,位于最上游位置的电池保护IC芯片的放电用控制端子与所述串联电池组的负极端连接,位于最下游位置的电池保护IC芯片的放电控制用输出端子与所述过放电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放电控制开关包括一级开关和二级开关,所述一级开关为双极晶体管,所述二级开关为放电MOS管,所述放电MOS管连接于所述串联电池组的负极端与所述放电电路输出端口的负极端之间,所述双极晶体管的基极与所述位于最下游位置的电池保护IC芯片的放电控制用输出端子连接,所述双极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放电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串联电池组的正极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保护IC芯片的型号为S-8209。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连接于各单节电池正负极两端的电池保护IC芯片对各单节电池的放电状态进行检测,若检测到其中一节电池出现过放电状态,则将该过放电状态通过电池保护IC单元传递,最后通过位于最下游位置的电池保护IC芯片的放电控制用输出端子输出过放电信号,控制与之连接的过放电控制开关变为OFF,进而断开放电电路,停止放电。所以在串联电池组进行放电过程中,任一单节电池出现过放电状态,都能够及时切断电路,不会对串联电池组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过放电保护电路。该过放电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IC单元和过放电控制开关。放电电路由串联电池组和EB+和EB-两个正负输出端口连接而成,过放电控制开关用于控制串联电池组的放电电路通断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上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上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02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