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压阻尼式高楼逃生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88748.0 | 申请日: | 2009-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7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曾小惠;王玉丹;吴川;王璐;王松叶;鲁飞飞;刘小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主分类号: | A62B1/18 | 分类号: | A62B1/18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压 阻尼 高楼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逃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气压产生阻尼以帮助高楼逃生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和日趋密集、建筑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即使在发达国家的高楼,遇有火灾、爆炸等事件时,虽然上有救援直升机,下有救援云梯车,但因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仍难发挥理想的作用,屡屡造成伤亡,其中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正是如此。美国“9.11”事件中几百名消防员丧生的原因之一也是不能及时有效的脱离现场。逃生器作为一种避难救生器具配备在高层建筑中是势在必行的。
市场上的逃生器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较小型号的,该型号的逃生器虽然体积较小,比较经济,但是安全性能较低,售价一般在2000元左右。另一种为较大型号的,该型号的逃生器比较安全,但是体积很大,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很高达20000元左右。由于这两种逃生器各有不足之处,因此使得逃生器的大范围推广极大的受到了限制。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安全性能好,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以满足人们对逃生设备需要的逃生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廉、使用安全的气压阻尼式高楼逃生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方案:一种气压阻尼式高楼逃生装置,其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有支座、转轴、绞轮、钢丝绳、气压阻尼器,支座固定在楼面基础上,支座装配有转轴,转轴上连接有绞轮,钢丝头端固定在绞轮上、末端缠绕绞轮后连接有安全带,转轴连接有气压阻尼器。
所述气压阻尼器包括有凸轮、十字推杆和气缸,凸轮装配在主轴上,十字推杆的竖杆与凸轮配合,十字推杆的横杆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气缸固定在支座上。
所述凸轮设置有S型凹槽,十字推杆竖杆的头端伸入凹槽内与凸轮传动。
所述气缸的个数为2个,分别设置在十字推杆横杆的两头端。
所述十字推杆竖杆的头端连接有轴承,轴承伸入凸轮凹槽与凹槽侧壁配合。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者下降时将拉动缠绕绳索的绞轮转动,凸轮随之转动,带动十字推杆平移就会使活塞杆做伸缩动作,产生气压阻尼,从而实现人的匀速下降,达到紧急情况逃生的目的;气压阻尼的安全性能好,还具备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示图;
图中标记说明:1-支架,2-箱体,3-转轴,4-轴承,5-气缸,6-十字推杆,7-滚子轴承,8-绞轮,9-凸轮,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和图2:
按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种气压阻尼式高楼逃生装置,它包括有支座,支座由支架1和箱体2连接组成,支架1固定在室内或室外的楼面基础上,箱体2两端通过轴承4装配有转轴3,转轴3能绕轴线自由转动。为了结构设置紧凑,气压阻尼器连接在转轴3中间,气压阻尼器两侧各连接一个绞轮8,钢丝头端固定绞轮8上,末端缠绕在绞轮8上后连接安全带。气压阻尼器包括有凸轮9、十字推杆6和气缸5,凸轮9装配在主轴上,凸轮9设置有S型凹槽10,十字推杆6竖杆的头端伸入凹槽10内与凸轮9传动,为了保护凹槽10不被刮损内壁,十字推杆6竖杆的头端连接有滚子轴承7。十字推杆6的横杆与气缸5的活塞杆通过螺纹联接,气缸5固定在支座上,气缸5的个数为2个,分别设置在十字推杆6横杆的两头端。为了保证气缸5的气密效果,活塞上开有用于安装橡胶密封圈的沟槽。气缸5的底部开有一个小孔,用于气体的进出。
当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操作者系好安全带,从高楼跳下,钢丝绳带动转轴3连同凸轮9转动,凸轮9带动推杆6水平移动,推杆6左右移动就会使活塞压缩气缸5中的气体,气体由于压缩产生反作用力,减慢转轴3的转速,最终减低使用者的下落速度,保护人身安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87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快速吸窒式的隧道灭火装置
- 下一篇:匀速降落高楼救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