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用途儿童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88095.6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0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邹雅琢;李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B7/12 | 分类号: | B62B7/12;B62K9/0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曲永祚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途 儿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用途儿童车,涉及一种实现婴儿推车、儿童推车和儿童脚踏车的多种童车的组合。
背景技术
现在的家长为了给儿童提供更好更舒适的生活,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给儿童购买婴儿车、学步车、推车、脚踏车,婴儿车使用到儿童2岁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这个时候需要购买儿童推车,来满足带儿童外出的需要。当儿童长大之后,又需要购买脚踏车来满足娱乐的需要。而儿童的身高变化很快,脚踏车使用的时间不长就因为儿童的身高变化所淘汰,很多家庭甚至需要购买几辆童车来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同时也给家庭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儿童成长需求的童车,便是现在的生产厂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多用途儿童车,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多用途儿童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儿童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推车或是脚踏车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用途儿童车,是由车身、车把、前轮及后轮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车身是一凹陷槽型座椅,在其凹陷内后上部加工有两个插槽;车身与前轮通过可伸缩装置相连接;弧形后轮架穿过车身上的通孔后固装在车身上,并在其两端装有后轮;车把通过装于车身后上部的连接绞架与车身铰链;婴儿篮后部两侧加工的插栓插入到插槽内,使婴儿篮与车身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为中空的,在其后部加工有储物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轮上加工有脚蹬插槽,在其外侧装有外盖,摘下外盖,即可将脚蹬的插杆插入前轮的插槽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轮的上部装有连接插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把为伸缩杆结构,其上部装有手把,下部加工有与连接绞架配套的连接头;车把可以从连接绞架上卸下,装于连接插口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体、车把及婴儿篮为氧化铝合金表面复合PE防滑薄膜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伸缩装置及弧形后轮架为氧化铝合金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把、脚蹬、前轮及后轮为氧化铝合金表面复合发泡橡胶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三种使用状态:
在婴儿很小坐不起来时,可以将婴儿篮通过插栓与插槽的结合,将婴儿篮装在车身上,并且将车把装于车身后的连接绞架上,这样将婴儿放在婴儿篮中,大人在后边推车即可。
当儿童能做起来时,可将婴儿篮拆卸下来,儿童坐在车身上,大人在后边推车即可。
儿童能够自己骑车了,再将车把从车身后的连接绞架上拆下,插入到前轮上方的连接插口内,并将前轮两侧的外盖取下装上脚蹬后,即可成为一辆儿童脚踏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1、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真正实现了一车多用,即婴儿推车、儿童推车及儿童脚踏车;
2、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节省了购置各种童车的费用,为使用者节省了经济负担;
3、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童车的使用时间延长,不用多购置童车,节省了原材料的浪费;
4、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使用者拆装更加方便简捷;
5、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材质选用的是氧化铝合金表面复合发泡橡胶或是表面符合PE防滑薄膜,使用时在碰撞车体时不会伤到儿童的身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拆装方便简捷、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节省了经济及原材料的浪费等优点,其大批量投入市场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有6幅附图,其中: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婴儿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的婴儿篮拆卸示意图;
附图3为图1的左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换为脚踏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图4的可伸缩装置拉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脚蹬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车身 2、车把 2.1、手把 2.2、连接头 3、前轮 3.1、脚蹬插槽 3.2外盖 4、后轮 5、可伸缩装置 6、弧形后轮架 7、通孔 8、连接绞架 9、插槽 10、婴儿篮 11、插栓 12、储物门 13、脚蹬 14、连接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8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