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和采用该装置的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87119.6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7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周翔;李梅;许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湘;李家麟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单体 压入式 连接 装置 采用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单体连接装置和采用该装置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采用电力作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包括电池,但是由于单个电池的容量有限,因此常需要采用由大量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组,该电池组中的每个电池单体通过诸如螺栓连接的方式联接在一起。
图1a和1b示出了一种将电池单体通过连接片联接在一起的螺栓连接方式,其中图1a为俯视图,图1b为剖面图。如图所示,螺栓200呈倒T形固定在电池单体100的表面,标号300和400分别表示螺母和垫圈。连接片500上设置通孔,因此可以利用螺栓连接方式固定于电池单体100,由此将多个电池单体联接在一起。
然而,螺栓连接方式存在诸多缺点,例如所需零件数量多,螺栓头的重量大且占用空间大,而且装配和拆卸不便。由于目前的电动汽车的内部空间有限,动力不强,电池维护工作量大,因此上述缺点就显得愈发突出。
由上可见,通过提供一种更佳的电池单体连接装置来克服上述缺点,可以有效改进电动汽车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的连接装置,其可以减少连接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够方便、快捷地装配和拆卸电池单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提供下述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来实现,该装置包括:
柱头,适于固定于电池单体的表面,所述柱头的上部开设有凹槽;以及
连接片,适于插入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在上述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中,所述柱头的侧面开设有穿过所述凹槽的通孔,所述连接片上开设有过孔,并且进一步包括适于插入所述通孔和过孔的插销以固定插入所述凹槽的所述连接片。
优选地,在上述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中,所述柱头的上部还开设有与所述凹槽交叉的沟槽,所述连接片上开设有过孔,并且进一步包括适于插入所述沟槽和过孔的插销以固定插入所述凹槽的所述连接片。
优选地,在上述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中,所述插销呈Z字形。
优选地,在上述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中,所述连接片沿其延伸方向包含多个弯曲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其可以减少电池组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够方便、快捷地装配和拆卸电池单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提供下述电池组来实现,该电池组包括:
至少两个电池单体;
压入式连接装置,包括:
柱头,固定于电池单体的表面,所述柱头的上部开设有凹槽;以及
连接片,插入所述凹槽内。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考以下的详细描述会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许多其它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相同或者类似的单元以相同的标号表示。附图包括:
图1a和1b为现有技术的将电池单体通过连接片联接在一起的示 意图,其中图1a为俯视图,图1b为剖面图。
图2a和2b示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其中图2a为俯视图,图2b为剖面图。
图3为图2a和2b所示压入式连接装置中的柱头的示意图。
图4为图2a和2b所示压入式连接装置中的连接片的示意图。
图5a和5b示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其中图5a为俯视图,图5b为剖面图。
图6为图5a和5b所示压入式连接装置中的柱头的示意图。
图7为图5a和5b所示压入式连接装置中的连接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2a和2b示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压入式连接装置,其中图2a为俯视图,图2b为剖面图。
参见图2a和2b,柱头600呈倒T形固定在电池单元100表面,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和焊接等。如图3所示,在柱头600上半部分的表面开设有凹槽600a,并且在柱头600上半部分的侧面还开设有通孔600b,该通孔贯通凹槽600a。由图2a、2b和3可见,柱头600的下半部分宽于上半部分,因此为连接片500提供了支撑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71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阻燃环保电缆
- 下一篇:野外探伤辐射安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