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头部碰撞吸能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86572.5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7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艾思宇;陈浩;成刚;郭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重庆)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45 | 分类号: | B60R21/045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头部 碰撞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头部碰撞吸能模块,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在副驾驶侧未配置安全气囊的汽车仪表板上的头部碰撞吸能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行业对于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法规要求GB11552,仪表板要通过头部碰撞试验,要求头部与仪表板碰撞时,头部的减速度超过80g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ms。
对于副驾驶侧未配置安全气囊的车型,在没有吸能模块的情况下,仪表板副驾驶侧内部空间较大,通过CAE模拟分析,仪表板副驾驶侧在头碰试验中因内部空间大吸能较弱将发生较大深度的溃缩变形直至碰到刚性支架时减速度才急剧上升,且仪表板因大深度溃缩变形容易发生断裂进而对乘员造成伤害。因此,在未配置安全气囊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内部要增设吸能结构才能通过法规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部碰撞吸能模块,适用于不配置副驾驶侧安全气囊的汽车仪表板,以解决仪表板副驾驶侧头部碰撞区域由于仪表板骨架单层结构在相应的变形距离内无法吸收相应的能量,致使头部侵入量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头部碰撞吸能模块,固定在仪表板本体与仪表板横梁之间,该吸能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上、下表面和邻近仪表板驾驶侧的左侧壁及相对的右侧壁,形成框形的结构,所述壳体内部还布置有加强筋,壳体与加强筋之间是易变形的空腔结构。
所述加强筋包括基本平行于壳体上表面的横向加强筋和/或基本平行于壳体侧壁的纵向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包括三条间隔布置的横向加强筋以及两条间隔布置的纵向加强筋,其中,一条横向加强筋从壳体的左侧壁延伸穿过左侧的纵向加强筋,终止于右侧的纵向加强筋处,另外两条横向加强筋从右侧纵向筋延伸至壳体的右侧壁。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为逐级减低的阶梯状,并且在阶梯面上布置有若干个孔。
所述壳体的左侧壁是逐级减低的阶梯状结构。
所述壳体的右侧壁和/或下表面是L形。当头部与仪表板发生碰撞时,吸能模块内部加强筋和侧壁产生变形,以保证在一定距离内吸收大部分能量,减小头部侵入距离,并且减速度不超过80G,增加了头碰安全性能,满足了法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头部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头部碰撞吸能装置中吸能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头部碰撞吸能装置中吸能块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头部吸能模块碰撞后发生溃变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加速度曲线对比图(虚线为未加吸能模块曲线,实线为加吸能模块曲线);
图6是溃缩量曲线对比图(虚线为未加吸能模块曲线,实线为加吸能模块曲线)。
图中标号说明
仪表板骨架1 吸能模块2 仪表板横梁3(CCB)
壳体21 横向加强筋22 纵向加强筋23
中空腔体24 下表面25 左侧壁26
上表面27 右侧壁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6,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如图1所示,当汽车仪表板副驾强侧没有配置安全气囊的情况下,头碰区域内仪表板结构不能吸收相应的能量,需要另外增加吸能装置,根据仪表板横梁3(CCB)和仪表板骨架1之间的空间布置吸能模块2,并通过合理设计吸能块壳体结构,并调整壳体内部加强筋的数量、位置来满足吸能要求。
参考图2和图3,吸能模块2由壳体21以及壳体内布置的加强筋组成,壳体由左侧壁26、上表面27、右侧壁28、下表面25围成一个框形结构;加强筋布置在壳体内部,包括基本平行于壳体上表面的横向加强筋22和/或基本平行于壳体侧壁的纵向加强筋23;加强筋与壳体之间是空腔24。所述吸能模块整体上采用易变形的塑料制成,加强筋与壳体是同一个零件,由弹性塑料注塑生产。
壳体的上表面27是逐级减低的阶梯状结构,并在阶梯面上布置有减弱孔29,减小壳体上表面的强度,以便更好的控制吸能效果。减弱孔的数量、位置可依据CAE分析结果调整组合,使注塑模制造的可行性比较好,并且调整吸能模块的结构强度以满足吸能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重庆)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重庆)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65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梯
- 下一篇:一种车辆行李箱盖开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