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86201.7 | 申请日: | 200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5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高振锋;朱旭东;华士辉;屠轶涛;陶金;庄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围护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落深重力坝与二级放坡相结合的基坑围护结构。
背景技术
软土地基围护体系设计中,按基坑深度、地质条件及周边条件,一般采用放坡、钢板桩、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坝、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围护体系。同一工程中,在基坑深度、周边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一般采用同一种围护体系,便于受力分析及施工控制。
然而对于一些混合型功能建筑,例如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工程,核心区域包含多种功能建筑,由东至西依次为西航站楼、东交通广场、磁浮虹桥站、铁路虹桥站、西交通广场、西延伸、中央轴线公共配套地下空间工程及地下地铁车站、周边市政管线、道路等,核心区各单体地下一层基坑串联,长约1.3公里,南北向宽度200米左右,最大宽度约700米,挖土深度普遍在11米左右。如此超大型基坑,如采用常规的同一种围护体系,在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合理性、工期控制上无法得到全面保证,故寻求一种多种围护体系综合运用的方法,以满足此类软土地基条件下,挖土深度在11米左右的超大型基坑设计施工的合理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以解决超大型基坑采用常规的同一种围护体系,在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合理性、工期控制上无法得到全面保证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所述基坑围护结构包括落深重力坝以及与落深重力坝相连的坑外二级放坡。
可选的,所述二级放坡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底部平台、一级坡、中间平台以及二级坡,所述底部平台连接所述落深重力坝,所述二级坡连接路面。
可选的,所述中间平台及底部平台上设有排水沟。
可选的,所述一级坡和二级坡的坡度以及底部平台和中间平台的宽度根据坑外施工场地大小进行调节。
可选的,所述一级坡和二级坡的坡面上设置有钢筋砼护坡或水泥砂浆护坡。
可选的,所述落深重力坝的坝外设有墩柱,坝内有动土裙边。
可选的,所述落深重力坝上设置钢筋砼路面。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通过外侧的二级放坡,起到外侧卸载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内侧围护体的土压力,降低了重力坝的宽度与插入深度,避免了采用单一的大型重力坝围护体系存在的风险。
2、与传统的多级放坡相比,二级放坡+落深重力坝结合的围护体系变形量小,边坡稳定性好,减少了大量回填土。
3、与传统的排桩+内支撑相比,简化了基坑内地下室结构的施工工序,减少主体结构施工受围护体系的影响,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
4、二级放坡+落深重力坝结合的围护体系充分发挥了这两种围护体系的优点,在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合适性、进度控制等各方面达到最佳的平衡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基坑围护结构的典型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基坑围护结构的典型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坑围护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以解决超大型基坑采用常规的同一种围护体系,在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合理性、工期控制上无法得到全面保证的问题。
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基坑围护结构的典型平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基坑围护结构的典型剖面图,如图1至图2所示,该基坑围护结构包括落深重力坝2以及与落深重力坝2相连的坑外二级放坡1,所述基坑深度为11米左右,所述二级放坡1设置在6米深度的范围内。所述二级放坡1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底部平台1.2b、一级坡1.1b、中间平台1.2a以及二级坡1.1a,所述底部平台1.2b连接所述落深重力坝2,所述二级坡1.1a连接路面。所述中间平台1.2a及底部平台1.2b上设有排水沟1.3。所述一级坡1.1b和二级坡1.1a的坡度以及底部平台1.2b和中间平台1.2a的宽度根据坑外施工场地大小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坡1.1b和二级坡1.1a的坡度为1∶2,中间平台1.2a的宽度为8米,底部平台1.2b的宽度为10米,以保证基坑边坡稳定。同时,根据基坑暴露的时间,所述一级坡1.1b和二级坡1.1a的坡面上可设置钢筋砼护坡或水泥砂浆护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6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