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纺丝上油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85487.7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5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 发明(设计)人: | 戴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保税区长江塑化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D5/096 | 分类号: | D01D5/096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221 | 代理人: | 孙莘隆 |
| 地址: | 2156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纺丝 上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化纤纺织生产中的上油装置,尤其涉及到上油装置中的油嘴支架及其上油回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化纤长丝的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造粒、结晶干燥、螺杆挤出、纺丝成型、集束上油、卷绕等工序。在集束上油段,需要用到油嘴上油。化纤丝束上油的目的是:提高丝的润滑性、增加丝的抱合力、消除静电。丝束在上油时最容易出现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一是单根丝束或几根丝束之间上油不匀,二是同一纺丝位上的丝束(6根、8根、12根)张力不一致。
传统的油嘴上油装置中,油嘴前后、左右均不固定,这就导致在生产中很容易人为的影响油嘴的水平度、前后位置,进而影响上油效果;同时,由于传统的油嘴上油装置在油嘴上油软管上没有遮挡装置,在纺丝过程中,高温熔体(一般熔体温度可达290度)极易烫坏上油软管,导致供油不足;再则,传统的油嘴上油装置在回油过程中,油剂裸露在外面,被外界污染后,油剂不能回用,浪费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操作时不会影响其上油效果、上油软管有防护以及回油能清洁利用的纺丝油嘴上油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油嘴支架的上方开有油嘴安放槽孔,将多个油嘴固定在铝质(或其他耐热、耐腐蚀性硬质材料)长方形支架上的油嘴安放槽孔中,油嘴安放槽孔向下开有一通口将回油直接导入支架内的回油管路,并通过回油软管接口导入回油软管,最终导入油剂箱中重新利用。
上述的油嘴支架上方固定有一上油软管防烫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本实用新型将油嘴固定在油嘴安放槽孔中,使同一纺丝位上的多个油嘴(6个、12个等)保持前后、左右、上下一致,从而使每根丝条在同等上油量的条件下张力均匀,保证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整个回油系统中,支架内回油管路和回油软管处于有效的密闭环境中,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油剂回用时受外界的污染,使油剂回收利用时不影响其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油软管防烫板可有效防止熔体(290度高温熔体)从组件上滴下时烫伤软管,影响上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长丝油嘴上油、回油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2中:
1是油嘴支架
2是油嘴安放槽孔
3是回油管路
4是回油软管接口
5是上油软管防烫板
6是油嘴
7是进油软管
8是油剂泵
9是油剂箱
10是油嘴回油通口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1中,在长方体油嘴支架1的上方开有油嘴安放槽孔2,将多个油嘴6固定在铝质长方体油嘴支架1上的油嘴安放槽孔2中,油嘴6安放槽孔2向下开有一斜油嘴回油通口10,系将回油直接导入油嘴支架1内的回油管路3,并通过回油软管接口4导入回油软管11并最后导入油剂箱9中重新利用。
图1简要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油嘴上油全过程。上油时,从纺丝油剂泵8中打出一定压力的纺丝油剂经上油软管到油嘴6中,从油嘴6中出油,纤维丝束经过油嘴前端的瓷质凹口时与送出的纺丝油剂汇合,达到纺丝上油的目的。当该油嘴里的油剂溢出时可以通过支架内回油管路3进行收集,回收油剂流经回油软管接口4和回油软管11最终进入油剂箱9中进行回用。
上油软管防烫板5固定在铝质长方形油嘴支架上方,且覆盖一部份长度的进油软管7,防止进油软管7意外烫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保税区长江塑化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保税区长江塑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54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高性能电子提花喷气织机
- 下一篇:残极冷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