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逆止托辊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78300.0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3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邬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9/02 | 分类号: | B65G39/02;B65G43/02;B65G39/09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华 |
地址: | 10001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止托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逆止托辊,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倾角较大的上运输带式输送机的倾角段的逆止托辊。
背景技术
在采用皮带输送机向上输送货物时,皮带的断裂时有发生,从而极可能造成输送带迅速下滑,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发生危险。为此,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逆止机构来防止旋转部件反向旋转,从而避免出现上述风险。
市场上目前普遍采用逆止托辊来实现上述逆止作用。目前所使用的逆止托辊中,逆止机构大都以独立形式存在,或安装在托辊内侧,或安装在托辊外侧。这就使总体结构变得复杂。逆止结构越复杂,将导致安装和使用越困难,进而不利于延长逆止托辊的使用寿命。
当前的逆止机构主要分为径向棘轮棘爪式和轴向摩擦嵌入式。
棘轮棘爪式逆止机构主要由棘轮和棘爪构成,棘轮转动连接到主体结构。当主体结构正常运转期间,棘轮随主体机构一起转动,棘爪并不对棘轮运动产生干扰。但是当主体结构由于故障而不得不反向运转时,棘轮随之反向转动,从而被棘爪卡住,由此就实现了旋转逆止的效果。
轴向摩擦嵌入式逆止机构,顾名思义,采用摩擦力来防止或减弱下滑力,从而实现逆止效果。
上述逆止机构普遍存在的缺点在于,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生产装配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逆止托辊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止托辊,包括:
辊壳,包括轴承座;
辊轴,辊轴沿辊壳的轴向穿过辊壳的中央;
单向旋转轴承,单向旋转轴承的内圈与辊轴形成过盈配合;
内挡套,内挡套处于单向旋转轴承和辊壳之间,并且内挡套的外表面与辊壳的轴承座形成过盈配合,而内挡套的内表面与单向旋转轴承的外圈形成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逆止托辊进一步包括密封组合,所述密封组合可拆卸地设置在辊轴的一端,用于对辊壳、辊轴、内挡套、单向旋转轴承进行保护。
优选地,所述辊壳呈圆筒形。
优选地,辊轴的两端突出于辊壳。
优选地,辊轴的端部的两侧被局部切除而凹进,从而在辊轴的端部上形成两个小平台。
优选地,所述单向旋转轴承是CSK系列单向旋转轴承。
优选地,所述单向旋转轴承为外圈相对内圈只能逆时针旋转的单向旋转轴承,用于对逆止托辊进行逆时针逆止。
优选地,所述单向旋转轴承为外圈相对内圈只能顺时针旋转的单向旋转轴承,用于对逆止托辊进行顺时针逆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逆止托辊,结构简单,且可以确保逆止托辊的使用寿命、综合性能和生产装配工艺都可以达到与普通托辊相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逆止托辊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辊轴的一端的从图1右边观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逆止托辊100的总体结构示意图。逆止托辊100包括辊壳101、辊轴102、内挡套103、单向旋转轴承104。优选地,为了对辊壳101、辊轴102、内挡套103、单向旋转轴承104进行保护而防止外部灰尘进入逆止托辊100,可以在逆止托辊100的一端设置可拆卸的密封组合105。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尽管图1中示出的逆止托辊100处于辊轴102的一端,但是,为了增强逆止效果,也可以在辊轴102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逆止托辊100,这一实施方案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逆止托辊100优选呈圆筒形。辊轴102沿轴向延伸过逆止托辊100的中央。辊轴102的两端优选突出逆止托辊100,从而可以与其他外部部件进行连接配合。
图2示出辊轴102的一端的从图1右边观察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辊轴102的伸出逆止托辊100的一端中,辊轴102的端部的两侧被局部切除,在辊轴102的端部上形成两个小平台,通过这两个小平台,辊轴102就易于与其他外部部件进行连接配合。
如图1所示,单向旋转轴承104的内圈围绕辊轴102而与辊轴102形成过盈配合。也就是说,当单向旋转轴承104的内圈转动时,辊轴102将随着内圈以相同的角速度一起转动。而在辊轴102被固定保持不转动的情况下,内圈也与辊轴102一起保持不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83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