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77998.4 | 申请日: | 200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8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万建成;刘臻;牛海军;李军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R4/20 | 分类号: | H01R4/20;H01R13/639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截面 导线 接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属于架空送电线路连接导线两终端的连接金具领域。
背景技术
导线接续管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的两终端,除了承受导线全部拉力外,还作为导电体传导电流,是输电线路中的重要金具。导线是输电线路最主要的元件之一,由于导线电阻的存在,电能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一部分电能损耗往往被忽略,而实际上,这一部分损耗费用相当可观,因此,适当地增大导线截面,以有效地降低输电线路的线损十分必要,这也是输电工程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随着导线截面的增大导线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层铝线的层数从两层、三层到现在出现了四层。如图1示出了一种典型的四层铝线钢芯铝绞线(72/7结构)的结构图示意,这种铝绞线包括钢芯1,在钢芯外面有内向外依次包覆有内层铝线3、邻内层铝线4、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如图2示出了一种用于传统导线(即外铝线层只有2-3层)的接续管,其只有接续管铝管7和接续管钢管8,两根导线分别由接续管铝管的两端伸入且其头部相互搭接后由接续管钢管8压紧。由于四层铝线的导线在国内的出现,因此传统的接续管不再能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迫切的需要技术人员开发出一款适用于大截面导线的接续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压接安全、可靠的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包括铝管和钢管,其特征在于:该接续管还包括铝衬管,所述两根大截面导线的钢芯分别由钢管的两端伸入其中,所述钢管对置于其中呈搭接状的两段钢芯进行压接,所述用于替代导线中一定长度的邻外层铝线及外层铝线的铝衬管套接于导线的邻内层铝线上,所述铝管压接在铝衬管和外层导线上。
其中,所述所述铝衬管的厚度等于邻外层铝线与外层铝线的厚度之和。
其中,所述铝衬管为整体成型的圆管或者由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
其中,所述铝衬管为两根,其分别套接于两根大截面导线的邻内层铝线上,每根铝衬管的长度是导线外径的3-4倍。
其中,所述铝衬管为一根,其将两根大截面导线一起套住,所述铝衬管的长度是导线外径的3-4倍与钢管的长度之和。
其中,所述铝衬管的外表面上设有凹槽。
其中,所述凹槽是沿导线轴向的方向延伸设置的,或是垂直于导线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的。
其中,所述凹槽的宽度为8mm、深度为3mm。
其中,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是方形或弧形。
其中,所述铝管的厚度为7-15mm,所述钢管的厚度为6-1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成熟的液压式接续,压接工艺成熟,压接质量容易得到保障。以内外径尺寸与外层和邻外层铝线相同的铝衬管替代一定长度的外层和邻外层铝线,保证接续管对导线握持的有效、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典型的四层铝线钢芯铝绞线(72/7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导线用接续管压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采用两根铝衬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压接前);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采用一根铝衬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压接前);
图5是铝管7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钢管8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铝衬管9的结构示意图(即铝衬管为整体成型的圆管),其中图7a为铝衬管的主视图,图7b为铝衬管的侧视图;
图8是铝衬管9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即铝衬管为由两个半圆管拼接而成的圆管),其中图8a为铝衬管的主视图,图8b为铝衬管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压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
其中,1-大截面导线,2-钢芯,3-内层铝线,4-邻内层铝线,5-邻外层铝线,6-外层铝线,7-铝管,8-钢管,9-铝衬管,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大截面导线用接续管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四层铝线钢芯铝绞线即是一种大截面导线,这种大截面导线1包括钢芯2,钢芯2外面有内向外依次包覆有内层铝线3、邻内层铝线4、邻外层铝线5和外层铝线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79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0.16mm线芯插接头的刺破针片
- 下一篇:天线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