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板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74527.8 | 申请日: | 2009-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9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林家羽;刘垒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讯强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F28F9/0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板,特别是关于一种将压扁的热管与冲压破孔的板体紧密结合,而形成良好的热传导结构的散热板。
背景技术
散热板一般是由铜片构成密闭中空壳体,其中空部分被抽成真空并填入工作流体,壳体内壁则附有毛细结构,然在抽真空过程中,工艺上难以控制散热板最后的平面度,为使散热板表面达成均匀平整,常会在中空壳体内置入支撑结构,传统的支撑结构有利用铜网,并在铜网上形成多个波浪状支撑面,以支撑中空壳体的上、下壁面,亦有在中空壳体内形成多个支撑柱。
以铜网为支撑结构,铜网上需形成多个波浪状支撑面,工艺较为复杂;若采用支撑柱为支撑结构,则需配合与上、下两块散热板,通过焊接作业结合,亦不方便;此外,上述方式其成本皆高。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热管压扁内部塞入冲压过的板体而形成的散热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板体冲压过,形成多个片体分别抵持所述内壁,以达成良好的热性传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板,是包括:
一壳体,其内部是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包围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的壁面设有毛细结构;以及
一板体,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具多个孔洞,并沿所述多个孔洞周缘突设多个片体,所述多个片体分别抵持所述内壁。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扁平状。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为铜材质的网状体。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片体是由所述板体冲压形成。
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片体突设于所述板体的一侧或相对的另一侧。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好的热性传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体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体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扁前的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扁后的组合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散热板;11-壳体;111-内壁;112-容置空间;111a-毛细结构;12-板体;121-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贵审查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考图1,本案为一种散热板1,是包括一壳体11及一板体12,其中:
所述壳体11,其内部是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12,包围容置空间112的内壁111的壁面设有毛细结构111a。
所述板体12,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112内,其具多数个孔洞121,而成为铜材质的网状体,配合参考图2及图3,其沿着所述多个孔洞121周缘突设多个片体122(所述多个片体122是由所述板体冲压形成),且所述多个片体122突设于所述板体12的一侧或相对的另一侧,并分别抵持于所述内壁111,图中所示,所述多个片体122突设于孔洞121周缘的上、下端缘,亦可突设于孔洞周缘的左、右端缘。
由此,待所述散热板1贴于发热元件(图略)上,底部的内壁111会将废热迅速传导至所述板体12的一侧的每一片体122,而后传导所述板体12相对的的另一侧的每一片体122,最后传导至顶部的内壁111,达成良好的散热效果,此外,多个形状不一的孔洞121更增加水蒸汽流通,又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制作过程较为容易。
如图4,所述壳体11可为压过的椭圆形管体,可直接于椭圆形管体的容置空间112置入所述板体12,再对椭圆形管体进行压扁、抽真空、灌水及封口等作业,如图5所示,最后形成扁平状,以达到利用热管压扁内部塞入板体12而形成散热板的目的。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讯强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未经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讯强电子(惠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45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铆钉送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轨道车辆热铆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