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筒型联轴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71937.7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1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赵蕴斌;宋铎;邓广琳;赵宇;邢立峰;董海宾;刘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D3/06 | 分类号: | F16D3/06;F16D3/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徐爱萍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轴器。
背景技术
筒型联轴器是一种新型的具有优越性能的挠性联轴器,具有很大的轴向补偿能力和较小的径向尺寸,在船舶动力系统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发动机热膨胀较大和安装空间有限的场合更为适用。但目前的筒型联轴器容易产生较大径向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筒型联轴器容易产生较大径向变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筒型联轴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联轴器由输入端法兰、挠性筒、输出端法兰、限位环、第一支撑套和第二支撑套构成,所述第一支撑套装在输入端法兰的中心孔内且二者制成一体,所述第二支撑套装在输出端法兰的中心孔内且二者制成一体,所述限位环设置在第一支撑套和第二支撑套之间,且所述限位环的内环面与第一支撑套的外环面间隙配合,所述限位环的外环面与第二支撑套的内环面间隙配合,所述限位环的内环面为圆柱面、外环面为球面,所述第一支撑套与限位环的内环面间隙配合的外环面为圆柱面,所述第二支撑套与限位环的外环面间隙配合的内环面为球面,所述挠性筒设在输入端法兰与输出端法兰之间,且所述挠性筒分别与输入端法兰和输出端法兰固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产生较大径向变形,但是允许有轴向和角向的变形;当要产生轴向变形时,限位环的内环面与第一支撑套的外环面间圆柱面的配合可以产生相对滑动;当要产生角向变形时,第二支撑套与限位环的外环面间的球面配合可以产生相对转动;当联轴器两端有径向力时,联轴器有产生径向变形的趋势,该结构可以限制两个法兰之间径向相对运动的自由度,从而防止了本实用新型结构产生具有较大的径向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联轴器由输入端法兰1、挠性筒2、输出端法兰3、限位环4、第一支撑套5和第二支撑套6构成,所述第一支撑套5装在输入端法兰1的中心孔内且二者制成一体,所述第二支撑套6装在输出端法兰3的中心孔内且二者制成一体,所述限位环4设置在第一支撑套5和第二支撑套6之间,且所述限位环4的内环面与第一支撑套5的外环面间隙配合,所述限位环4的外环面与第二支撑套6的内环面间隙配合,所述限位环4的内环面为圆柱面、外环面为球面,所述第一支撑套5与限位环4的内环面间隙配合的外环面为圆柱面,所述第二支撑套6与限位环4的外环面间隙配合的内环面为球面,所述挠性筒2设在输入端法兰1与输出端法兰3之间,且所述挠性筒2分别与输入端法兰1和输出端法兰3固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挠性筒2决定了它具有较小的径向刚度,而挠性联轴器应该具有较小的轴向及角向刚度和较大的扭转及径向刚度,限位环4的内环面与第一支撑套5的外环面间隙配合,限位环4的外环面与第二支撑套6的内环面间隙配合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大提高了筒型联轴器的径向刚度。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所述限位环4的内环面与第一支撑套5的外环面之间的间隙小于0.1mm。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限位环4的外环面与第二支撑套6的内环面之间的间隙小于0.1mm。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工作原理:限位环4的内环面与第一支撑套5的外环面间隙配合允许联轴器产生轴向位移,即两个法兰在轴向方向有相对运动;限位环4的外环面与第二支撑套的内环面间隙配合允许联轴器发生角向位移,即两个法兰绕球面中心转动;当联轴器两端产生径向力时,限位环结构可以限制两个法兰之间径向相对运动的自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19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油自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
- 下一篇:铠装超导导体收缆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