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硫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71208.1 | 申请日: | 2009-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5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胡军凯;李玉琴;袁功启;李晓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4350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诸如铜精矿的精矿中的硫含量的硫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测量诸如铜精矿的精矿中的硫含量通常采用燃烧容量法测定。中国国家标准GB/T 3884.3-2000中公开了传统的燃烧容量法测定硫装置。上述传统测定硫装置采用了两个吸收瓶,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进入一次吸收瓶内,二次吸收瓶通过管道与一次吸收瓶的上部相连。滴定时,氢氧化钠滴定溶液分别单独地向两个吸收瓶内供给,以分别在两个吸收瓶内进行滴定,滴定后的废液分别从两个吸收瓶的底端排出。由于滴定在两个吸收瓶内分别进行,因此操作复杂,而且两个吸收瓶以及整个装置的连接复杂。
此外,一次吸收瓶内采用的气体扩散管是六孔气体扩散管,二次吸收瓶内采用的是直管,因此吸收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测定速度高的硫吸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硫吸收装置包括:一次吸收瓶,所述一次吸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废液出口;一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一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所述一次吸收瓶内;滴定管,所述滴定管的下端伸入到一次吸收瓶内以向一次吸收瓶内供给滴定溶液;二次吸收瓶,所述二次吸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底部出口,所述底部出口通过管道与一次吸收瓶连通;和二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二次吸收瓶内且另一端与一次吸收瓶的上部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硫吸收装置,通过使二次吸收瓶的底部出口与一次吸收瓶相连通,在二次吸收瓶内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回流到一次吸收瓶内,使得两次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合并到一次吸收瓶内,因此只需用滴定溶液滴定一次吸收瓶,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测定速度,而且硫吸收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清洗,减少了测定误差。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硫吸收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一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设有一次砂芯。
所述一次砂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设有二次砂芯。
所述二次砂芯平行于水平方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硫吸收装置,由于在一次气体扩散管和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设有砂芯,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六孔气体扩散管和直管相比,气体能够被破碎成数量更多、体积非常小的气泡,从而提高了吸收效果和吸收效率。通过将一次砂芯倾斜设置,能够在一次砂芯上形成更多的孔,从而进一步增加吸收效果。
一次砂芯上的孔的孔径小于二次砂芯上的孔的孔径。通过使一次砂芯上的孔小于二次砂芯上的孔,一次气体扩散管与二次气体扩散管相比能够将气体破碎成更小的气泡,从而使得一次吸收瓶内的吸收率提高,减少从一次吸收瓶内流向二次吸收瓶内的气体,提高了整个吸收效果和速度。
在一次气体吸收瓶和二次气体吸收瓶之间的二次气体扩散管上设有第一三通活塞。
在二次气体吸收瓶的底部出口与一次气体吸收瓶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二三通活塞。
通过设置三通活塞,能够方便地打开和截止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从二次吸收瓶向一次吸收瓶的流动以及一次吸收后的气体从一次吸收瓶向二次吸收瓶的流动。
所述一次气体吸收瓶的废液出口还连接有吸收液供给管。
所述吸收液供给管通过三通阀与一次气体吸收瓶的废液出口相连。
通过在一次吸收瓶的废液出口连接吸收液供给管,能够利用废液出口向一次吸收瓶和二次吸收瓶内供给吸收液,由此一次和二次吸收瓶的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硫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的一次砂芯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沿图1中的线B-B的二次砂芯的剖视示意图;和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硫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未经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12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