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鲟科鱼类泥质水体繁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66973.4 | 申请日: | 200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1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念民;孙大江;曲秋芝;张颖;马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徐爱萍 |
地址: | 15807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类 水体 繁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类繁育装置。
背景技术
鲟鱼卵为一种体积较大的沉性卵,在自然条件下多被性成熟的雌性鲟鱼产在天然产卵场,产卵场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清澈、流水缓慢并遍布沙石。而人工繁育鲟科受精卵全部在可控的流水条件下,主要原理是利用水的动能或势能,带动鲟鱼脱粘受精卵上下翻动,以减少在孵化过程中鱼卵粘黏;主要孵化器如俄罗斯(前苏联)尤先科孵化器、鲟鱼1号孵化器、阿特金孵化器、美国麦克唐纳孵化器以及中国槽式孵化器(筛网式、淋浴式或翻斗式)、瓶式孵化器等。仔鱼发育则在流水条件水泥池、金属及玻璃钢(Glass ReinforcedPlastic)等材质缸罐内完成。通过试验发现鲟科鱼类的受精卵及未开口仔鱼在泥质水体中无法成活。而现有人工养殖要求对设施等前期投入较大,同时由于受精卵及苗种繁育环境及养殖环境往往不一致,使得鱼苗由于处在发育关键期,因为环境改变导致生长停滞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鲟科鱼类受精卵及破膜仔鱼在泥质水体中无法生存、人工养殖鲟鱼对设施前期投入较大、鱼苗处在发育关键期因为环境改变导致生长停滞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鲟科鱼类泥质水体繁育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繁育装置包括孵化箱、充气气囊、气泵、侧气囊充气管、底气囊充气管、两个侧气囊分管、两组第一分支管、一组第二分支管和一组气针,所述孵化箱由两个板体、两个第一单层滤网和双层滤网构成,其中两个板体作为孵化箱的两个平行的侧壁,两个第一单层滤网作为孵化箱的另两个平行的侧壁,所述双层滤网作为孵化箱的底部,每个第一单层滤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板体固接,所述双层滤网与两个板体的底部固接,所述充气气囊由两个侧气囊、底气囊和多个伸缩带构成,每个侧气囊由侧气囊内胆和外表面具有收紧线的侧气囊防水包构成,所述侧气囊内胆装在外表面具有收紧线的侧气囊防水包内,每个底气囊由底气囊内胆和外表面具有收紧线的底气囊防水包构成,底气囊内胆装在外表面具有收紧线的底气囊防水包内,每个侧气囊防水包的一侧通过多个可伸缩带与底气囊防水包连接,两个侧气囊位于底气囊的两侧,每个板体的外侧各安装有一个侧气囊,底气囊固定在双层滤网的底部,所述气泵分别与侧气囊充气管和底气囊充气管连通,所述侧气囊充气管具有两个侧气囊分管,每个侧气囊分管与装在侧气囊内胆内的一组第一分支管连通,所述底气囊充气管与装在底气囊内胆内的一组第二分支管连通,所述底气囊内胆上装有一组气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孵化箱的板体和滤网作为鲟科鱼苗附着的基质,使鲟科鱼苗可以在泥质水体中正常发育;孵化箱位于泥质水体中与水体直接相通,孵化环境接近自然状态,使孵育环境与养殖环境接近一致;与现有的人工养殖鲟鱼的方法相比较,不需要对前期孵育环境中设施的过多投入,节省制造成本;避免了由于环境改变过大造成鲟科鱼苗的死亡或滞育;由于底部气囊可向上排气,避免了在孵化过程中受精卵粘连,并可以通过气阀控制排气量大小有效避免恶劣条件下缺氧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充气气囊2的结构主视图,图3是板体13的主视图,图4是板体13内侧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69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