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板式厌氧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65837.3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7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1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板 式厌氧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废水的生化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厌氧处理工艺在工业污水的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积累,厌氧处理工艺克服了传统厌氧工艺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等缺点,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在低浓度有机废水的水解酸化工艺上有了大量成功的实例。
厌氧过程一般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和甲烷化阶段。经研究并经工程实践证明,将厌氧过程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和相对较高的负荷下获得较高的悬浮物去除率,并可将难降解的有机大分子分解为易降解的有机小分子,可大大改善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和溶解性,可大幅提高后续进行好氧生活处理工艺的除COD效果。
然而,在大体积厌氧反应池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现泥水混合不均现象,具体表现在污泥颗粒易沉积在反应池角落,局部形成“短流”,导致局部上升流速过大,造成污泥流失。即使增大布水流速强化混合,效果也不理想。采用脉冲进水方式,一定程度减轻了泥水混合不均现象,短时间内的大脉冲强度可以把部分沉积污泥搅起,但仍未从根本解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促进泥水混合的厌氧反应器,从而低成本地解决目前厌氧反应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泥的利用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隔板式厌氧反应器,包括厌氧反应池和位于反应池底部的穿孔布水管,厌氧反应池体内填充有厌氧污泥,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反应池池内部设有多个隔板层,所述隔板层的每一层均有多个散位分布的隔板,呈水平分布,并与邻近一层的各个隔板呈错位的平行分布;所述隔板层两端固定在水平设置支撑筋上,支撑筋两端固定于垂直设置的支撑架上,该支撑筋与支持架组成的支撑框架通过活动连接固定在反应器内部。
所述的隔板层之间的间隔为10~50cm。隔板层的总跨度高度占所述好氧反应池高度的10%~50%。隔板长边为锯齿型或波浪型,宽度为3~30cm。
隔板层的最底一层与布水管之间的间隔高度为大于20cm。
通过在水平与水流方向设置隔板,上升气泡在经过隔板后产生涡旋运动,延长了池内停留时间,并在池内形成近均匀紊流状态,保证污水和污泥及填料的均匀混合。
反应池还可以连接有脉冲发生器,污水进入脉冲发生器,以脉冲方式通过布水管进入反应池;反应池内还填充有生物填料。
污水通过布水管进入反应池地步,上升流过反应池,在池内与污泥及填料混合,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从反应池上部经集水槽排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厌氧反应器可以取得以下效益:
1.池内水平设置隔板,可以避免在中间,特别是布水管上方,形成垂直方向短流,平衡池内上升流速,使污水充分地与污泥接触混合。
2.隔板对上升水流产生扰动,水流在隔板上部形成小涡旋,使池内处于近均匀紊流状态,保证污泥与污水的均匀混合。
3.隔板产生小涡旋水流的剪切力,有助于发酵过程中污泥颗粒中气体排出,促进厌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4.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简单,造价成本低,无需额外增加能耗,可方便而经济地实现污泥的有效利用,提高反应器的污水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面图
图3为隔板支撑框架的俯视图
图4为隔板支撑框架的测试图
图5为隔板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厌氧反应器中垂直放置支撑架6,多条支撑筋5水平设置通过活动连接固定于支撑架6上,支撑筋5之间成多层分布,每层中的支撑筋5位于同一水平上,每两条支同层相邻的支撑筋5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隔板1是PVC材料制成的,长边为锯齿型或波浪型。各个隔板1形成多个隔板层,所述隔板层的每一层均有多个散位分布的隔板1。隔板层之间的间隔为20cm,隔板层的总跨度高度占所述好氧反应池高度的35%,隔板1的宽度为22cm。好氧反应器内还放有生物填料和活性污泥,池体底部装有布水管3,并连接有脉冲发生器2,最底层隔板层与布水管3之间的间隔高度为40cm。厌氧池中填充有厌氧污泥和生物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58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式MBR污水处理回用装置
- 下一篇:用于液体灌装机的压盖旋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