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方便调换开门方向的换向模块的插芯锁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63159.7 | 申请日: | 2009-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4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兴;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东兴;罗文 | 
| 主分类号: | E05B3/00 | 分类号: | E05B3/00;E05B63/08;E05B15/10;E05B63/14 |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丁湘俊 | 
| 地址: | 528415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方便 调换 开门 方向 换向 模块 插芯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插芯门锁的一个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带方便调换开门方向的换向模块的插芯锁,属五金锁具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销售和办公场所、住户家庭中使用的插芯门锁是相当多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插芯门锁是执手锁,在安装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即左开门和右开门问题。而目前要将已经固定装配的插芯门锁的执手调换方向还是比较麻烦的,必须拆开锁面板后端的连接部位,手续比较烦琐,并费去一定时间,而一般住户家庭的人员自己是不知晓更换方法的,必须是有相关经验的锁具装配师傅才能完成。因此,这给插芯门锁的推广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本实用新型就是根据已有插芯门锁存在的弱点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种非常简便地调换左开门和右开门的插芯锁,这是本实用新型诞生的背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方便调换开门方向的换向模块的插芯锁,它是以一个换向模块和执手头为主要部件,在锁面板、复位弹簧、转动板的配合下,能够非常简便地进行左开门和右开门的调换,无需专业人员操作。它结构合理调换方便、操作容易、时间短,准确无误。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发明人构思要实现左开门和右开门的互换,且操作简便,只有将原已有技术的分散、繁琐、集中到一个部件上来;只要考虑更换一个部件,那速度就快了。因此,发明人便在执手头的结构和原来的连接块上下功夫,设计一个换向模块。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将原连接在前、后锁面板上的换向模板对调过来,即可实现左开门或右开门的互换,非常简便,且一般住户人家自己拿一个小螺丝刀就可更换,简单快捷。本实用新型包括锁面板、执手、胶圈、复位弹簧、转动板、卡簧、模块紧固螺钉及执手紧固螺钉,它的第一个结构特点是在锁面板内端面上连接换向模块,在换向模块的中心孔里连接执手头;所述的换向模块为长方体板,在中部有中心孔,在中心孔旁有梨形凹槽,在梨形凹槽上部底面上有销钉;在梨形凹槽下部左、右有对称的直角槽,在梨形凹槽旁的四个角上有不规则形状的凹孔;在换向模块的背端面四个角上有沉头孔;所述的执手头为筒体形,由圆形台阶和筒体组成,圆形台阶连接筒体;在圆形台阶的端面中心有轴向方孔,方孔的连接端为连接圆孔,在筒体外周上有环形槽,在环形槽下端圆面上有对称的直条槽和对称的若干凸条。它的第二个结构特点是把在筒体上连接胶圈的执手头从换向模块的背端面上穿过中心孔,在销钉上钩接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头钩接在执手头的直条槽上,同时转动板内圆上的二个凸头板也连接在执手头的两条直条槽上,转动板把复位弹簧压接在梨形凹槽里,转动板外圆上的止动块刚好连接在梨形凹槽下部的一个直角槽,把卡簧连接在执手头的筒体外周上的环形槽里,这样把执手头和换向模块紧固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在带执手头的换向模块背端面上用4个螺钉紧固在锁面板的内底面螺孔里,执手头连接在锁面板的执手头孔中,执手紧固螺钉从执手头后端的方孔伸进去通过圆孔连接在执手的螺孔里。它的第三个结构特点是在换向模块的销钉上左向钩接复位弹簧、在执手头的筒体上装配的转动板的止动块落在梨形凹槽右边的一个直角槽里,此时,在执手头上装配的执手为右开门的;反之,在销钉上右向钩接复位弹簧、在执手头的筒体上装配的转动板的止动块落在梨形凹槽左边的一个直角槽时,此时,在执手头上装配的执手为左开门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明显的:(一)结构合理、零部件少,连接稳固;(二)可以做到换向机构模块化,易于维修和更换;(三)一把插芯门锁,前、后执手的开门方向是相反的;如果遇到前执手的开门方向不对,只要将前、后锁面板上的换向模块连同执手头交换过去,即调换前、后换向模块,且每一次只要旋动四个小螺钉,非常方便,一个普通住户人家都可完成,无需特殊工具和技巧;(四)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在插芯门锁上。
附图说明:
下面依据附图说明和具体使用方式来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后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换向模块的主视图;
附图4为附图3的后视图;
附图5为附图3的俯视图;
附图6为附图3的立体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执手头的主视图;
附图8为附图7的俯视图;
附图9为附图7的左视图;
附图10为附图7的立体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件转动板的主视图;
附图12为附图11的左视图;
附图13为附图11的俯视图;
附图14为附图11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东兴;罗文,未经张东兴;罗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31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