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脉冲治疗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6851.7 | 申请日: | 2009-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9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符仲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符仲华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H39/08;A61H2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29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脉冲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治疗器材,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脉冲治疗罐。
背景技术
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治疗方法。其使用的治疗罐有多种:陶瓷罐、竹罐、铜罐、现在常用的玻璃罐、变形罐等。这些方法均利用各种方法造成负压,使得罐体吸附在皮肤表面,使得局部组织形态学和血供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痛。
电脉冲针刺疗法即电针疗法是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将电脉冲直接连接在一对插入人体的针灸针上,使得针灸针产生振幅小频率高的局部振动,替代医生的提插捻转等针灸手法。可能是因为绝大部分的治疗罐都是不导电硬质材料的缘故,迄今为止,还没有将治疗罐和电脉冲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和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其电脉冲化的电脉冲治疗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脉冲治疗罐,包括设置腔体的治疗罐主体、全部或部分导电材料制成的罐口沿,罐主体以及罐口沿可为同材料的一体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是罐口沿或罐主体至少设置有一个引出端部,用于连接电脉冲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罐口沿由外侧边和内侧边组成,罐口沿上有凹槽,主要目的是提高治疗罐的密封性,使治疗罐可以牢牢吸附在皮肤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罐主体以及罐口沿为软质弹性材料,挤压便可使罐主体内气体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种改进治疗罐主体为球体或柱体,治疗罐主体为球体或柱体的形状,厂家可根据自身产品需要进行选择。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一对电脉冲治疗罐(或者一个电脉冲治疗罐与一个皮肤电极贴)通过与脉冲发生器相连接形成环路,使局部肌纤维抖动从而带动罐体小幅度振动,加强了局部组织形态变化和血供变化的程度,也延长了这些变化的时间。本实用新型不仅有电针和拔罐的作用,因为治疗罐口沿面积较大,由脉冲引发的振动可以起到按摩作用,而且使用方便,安全舒适,易于生产。
另外,本产品也能替代TENS等治疗仪的皮肤电极贴。这些皮肤电极贴使用导电膏等材料,使用时黏附在皮肤上,容易污染和交叉感染,用本产品代替之,干净卫生,不容易产生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3示意图
1、罐主体;2、罐口沿;2-1、外侧边;2-2、内测边;
2-3、凹槽;2-4、引出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侧视图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脉冲治疗罐,包括治疗罐主体1、全部或部分导电材料制成的罐口沿2,罐主体1以及罐口沿2可为同材料的一体结构,所述的罐口沿2或罐主体1至少设置有一个引出端部2-4,可与脉冲发生器将进行连接,引出端部2-4可连接脉冲装置,工作时,通过引出端部2-4与脉冲发生器相连接,使局部肌纤维抖动从而带动整个罐体小幅度振动,从而对局部组织起到按摩作用。
本治疗罐主体1为球体或柱体,罐主体1以及罐口沿2为软质弹性材料,只要挤压便可使罐主体达到负压状态。采用不同的材料使用起来舒适度有所不同,因此厂家需根据自身情况及市场需要进行选择。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下所述:
如图2所示实施例1,罐主体1及罐口沿2由同样的导电材料制成,在罐主体1底部设置有引出端部2-4,使用时将引出端2-4与脉冲装置相连接,然后挤压球状底部的治疗罐主体1,之后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最后打开电脉冲发生器,与另一个治疗罐或与一个皮肤电极贴形成环路,从而对局部组织起到均匀柔和的刺激作用。
如图3、4所示实施例3,罐主体1不导电,罐口沿2由导电材料制成,在罐口沿2设置有3个均匀分布的引出端部2-4,使用时任选一个引出端2-4与脉冲装置相连接,然后挤压柱状(图3)或花生样(图4)的治疗罐主体1,之后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最后打开电脉冲发生器,与另外一个电脉冲治疗罐或与一个皮肤电极贴形成环路,通过引出端2-4和罐口沿2使局部肌纤维抖动从而带动整个罐体小幅度振动,从而对局部组织起到均匀的刺激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符仲华,未经符仲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68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